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堂实录

感受一个苦难的灵魂——《香菱学诗》课堂实录及点评

http://www.19mini.cn   2011-10-17 来源:网络 作者:李明 吴丹青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一、序曲:课堂导入 师:《红楼梦》能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希望大

吴丹青点评:

细细品味香菱的笑

一、抓关键,“苦、笑”两字贯串整节课

《香菱学诗》的课堂有着回环精彩的教学设计:“苦—笑—苦—笑”。首先是原著标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和课文标题“香菱学诗”的比较,令学生更形象和直观地感受香菱学诗的情状——“苦”。那么香菱自己感到学诗苦吗?由此引出对香菱的“笑”的品析。而这个“笑”着学诗的态度,又进一步地表现出香菱学诗的“痴”。对于这样一个身世凄苦的女子来说,她为何要如此痴迷地学诗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身份低微的香菱在学诗之中的精神寄托,进而感悟曹雪芹以“笑”写“悲”刻画香菱的用意:香菱的笑其实是一种苦笑,是她对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无奈的笑,是烘托她一生痛苦的凄美的笑,所以,“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最终应该是“慕雅女雅集吟苦诗”。以“笑”写“苦”、写“悲”,曹雪芹对香菱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甄英莲——真应怜。课近结束时,李老师说:“每次看到香菱的‘笑’,我的内心都在滴血。”最后他以动情的朗读结束这堂课。

这样回环精彩的教学首先来自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准确把握。抓住“苦”和“笑”就抓住了香菱这个人物形象的精魂,抓住了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其次得力于教师以层递性的问题设计来推进文本内容并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课堂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教师提问艺术的完美演绎也是这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品细节,朗读涵泳把握人物形象

文本细读是准确把握、深度解读文本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李明老师引导学生三次对“笑”的朗读涵泳值得称道。

第一次是品读香菱的三处笑,同学们通过对香菱三处“笑着说”的揣摩,通过反复朗读,很快地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聪慧、可爱、好学、自信的香菱形象。

第二次是在了解了香菱的悲苦身世和领悟了香菱诗歌的精神寄托后,重新品味香菱的一处“笑”,学生们新的感悟也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生:这是香菱的苦笑,因为没有人倾诉……她说学着玩,其实是倾诉心里的苦闷。

生:这个笑也有香菱的一丝无奈……她不仅羡慕姑娘们的才华,也羡慕她们幸福的生活。

……

第三次是在课近结束时李老师自己以动情的朗读将作品的悲剧意识又做了一次完美的诠释。

就这样,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影像印在了学生的心里。小说的教学不就是要这样抓住细节,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感悟形象的吗?李老师的教学可谓抓住了小说教学的特质。

三、重体验,以学生的阅读期待将教学引向深入

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而摆在教什么前面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谁教的问题。在《香菱学诗》教学的幻灯片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问题,比如:香菱为什么要如此痴迷地学诗?香菱的诗有香菱自己的影子吗?既然香菱这么苦,小说中的她为什么总是笑呢?李老师花大力气去品味香菱的笑和品析香菱的诗歌,不仅因为文本特质,更是取决于学情。我们的教学内容正是学生有疑问想探究的问题,学生能不欢迎吗?

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仅让李老师的《香菱学诗》课堂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得到了实现。李老师通过预习作业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梯度。学生预习时弄明白了的,课堂里就不再浪费时间;学生不易懂而又应该弄明白的,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预习时的感受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是深入探究的是学生的真问题,教师确确实实地引导着学生从已知领域走向未知领域。

四、巧拓展,实现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的审美追求

“《红楼梦》能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这个导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暗示了李老师的另一个教学追求:以《香菱学诗》为入口,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的文学世界,引导他们通过对香菱悲剧命运的解读去体悟曹雪芹对“红楼”女子们的无限同情和整部《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那么李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从香菱学诗的苦而香菱不觉得苦说到香菱的笑,从宝钗的一句“自寻烦恼”引出香菱身世的介绍,然后以香菱为什么要写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度解读香菱的诗歌,再回头品味香菱的笑,并适时讨论:既然香菱这样苦,小说中的她为什么总是笑呢?并以学者的观点支持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曹雪芹以笑写悲的写法。然后又引出对香菱判词的解读,体会作者对香菱“真应怜爱”的情感。最后又拓展引出《红楼梦》中像香菱这样美丽而又不幸的其他女子,如晴雯、尤二姐、鸳鸯……

立足文本,适时延伸,有效拓展,从理解小说写什么到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文字入手进而探寻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文学意味、文化审美追求。我们的学生不正是在这样具有深度、广度、高度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培养了文学审美情趣并逐渐把握文学阅读的方向、角度和方法,逐渐从“普通阅读者姿态的阅读”升华到“对话者姿态的阅读”“研究型姿态的阅读”的吗?

“这是一节完美的课”,许多教师这样评价。然而当我们整理课堂实录再次细究时,突然有一种精巧过甚的感觉。尤其是有两处教学有待商榷。

一是对香菱的“苦”和“笑”的分析。“苦”字,一指学诗之苦,重在表现香菱的痴迷与执著;一指身世之苦,重在点明香菱悲剧性的命运。而“笑”字呢,它表现的是香菱的品格,但却丰富、深刻得多,不仅仅是“痴迷与执著”,还有她的温婉、她的追求、她的隐忍、她的无奈……“笑”字大可挖掘,但因为要服务于“苦”,直指“坚定执著”,所以被缚住了手脚;借“笑”可以品鉴人物之美,但仅仅停留在“自信、好学、聪明、执著”,品评未免呆板了些。如果品读人物之美的内涵更丰富些,那么悲剧之美的感染力也就更强些。在我看来,《红楼梦》中一个个女子的悲剧不是因为她们的死亡,而是因为她们生命里最自然最美好的东西,都被外界或者是自己压抑着毁灭了。

二是利用宝钗的态度和香菱的诗来完成阅读难点的突破,有四两拨千斤之妙。但是对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的分析会不会有些偏激呢?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宝钗对自己学诗做诗评价也是不高的,她曾多次表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学诗无宜”。香菱的处境或许可以用她自己的矛盾的“笑”来引出,梦里那么快乐自信,醒时又遮遮掩掩以“学着玩”为托词,这是为什么呢?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