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考试评价

名校调研九下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答案解析版(人教版)

http://www.19mini.cn   2021-11-25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雪中飞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名校调研系列卷·九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人教版)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横线上或括号里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1)小题1分,(2)—(5)每小题2分。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秋瑾在《满江红》中运用典故,比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的词句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

名校调研系列卷·九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人教版)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横线上或括号里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1)小题1分,(2)—(5)每小题2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秋瑾在《满江红》中运用典故,比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的词句是: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两句词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阅读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风是什么?有人说,中国风是琼耧玉宇的恢弘大气,也是曲径通幽的含蓄隽永;有人说,中国风是《诗经·国风》的悠悠吟唱,也是唐诗宋词的缕缕墨香。中国风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国人紧紧联结在一起□中国风是一组秘而不宣的符号,传承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

  儿时起,我们便徜徉在中华诗文的美妙世界里,在诗情画意中与如雷guàn耳的文人墨客相遇□我们看见李白的自信豪情——“长风破浪会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懂得杜甫的桑梓深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诗词,融入我们的骨血,浸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咏诗词佳韵,承先贤遗风,让中华气韵代代相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血( xuè ) ②如雷guàn耳(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    ”改为“       ”。

  (3)语段中“桑梓"指代的是( )

  A.国家 B.故乡 C.史册 D.男子

  (4)文中“□"处依次填人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C  )

  A.句号 句号   B.句号 冒号   C.分号 冒号   D.分号 顿号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感受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孟子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2分)

  7.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故患有所不也(同“避”,躲避)   B.贤者能勿耳(丧失)

  C.妻妾之(侍奉)                              D.是亦不可以乎(可以)

  8.孟子认为面对生死抉择时应“舍生取义”,作者提出观点的手法十分巧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2分)

  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方法,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并由鱼和熊掌的取舍类比生和义的取舍,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自然地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其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B.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C.“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一句从正面论述了:为了正义,人不应该苟且偷生。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10.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文中第二段所举的例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是失礼义的不善之举。你如何理解作者举此例的用意?(3分)

  围绕“人性本善,人皆有本心,但是有的人后天没有保有本心就使其丧失掉了,所以人应该保有本心不丧失”或“与段首的例子形成对比,写出这就是丧失本心的表现,以此告诫人们要保有本心"或“从人性本善到做出不辩礼义之事,这个例子说明了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即可。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