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案选粹

《伤仲永》最新教学设计

http://www.19mini.cn   2009-02-11 来源:迷你语文 作者:飞雪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3.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4.体味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熟读背诵

  3.口答竞赛。

  ①朗读句子,读准停顿。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解释词语

  a.父焉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稍稍宾客其父  d.或以钱币之 e.泯然众人矣 f.于材人远矣 g.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4.翻译课文。

  每人一句,注意词义、句式特点。

  5.朗读感悟。

  6.整体把握: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什么他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明确:经历三个阶段——

  ①童年: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所闻”)

  ③青年: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三、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故事,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表露出什么观点?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四、布置作业

  抄写积累新词,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温习

二、深入探究

  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是怎样看的?

  明确:

  1.从方仲永个人看: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看:其“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教育。

  2.本文意在以事说理,最后一部分议论表明: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作者通过本文告诉人们“受之天”(天资)与“受之人”(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写作揣摩

  1.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情形,突出了他的天资非凡,有发展潜能,为后文写其退化做铺垫,突出了“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主旨明确,突出了“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三个阶段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全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叙事(时间顺序):

  闻(才能初露)——见(才能衰退)——闻(才能枯竭)

  一气贯通,层次分明,详略有致,结构紧凑,内容集中,主旨突出,真实可信。

  3.本文语言精当传神,叙事部分仅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叙述了方仲永五至二十岁的变化过程,议论也不过七十多字,字句并非可有可无,表现力极强。找出例句作分析。

  “世隶耕”:三个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非凡的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啼”: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跃然纸上。

  “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不使学”:平淡中点明方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一“见”、一“闻”、一“问”:交待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四、体验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或有点笨)的话,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

五、学生小结

  每人一句,可引用名言,可谈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三。

  2.摘抄“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闻——————见——————闻

      才能初露才能衰退才能枯竭

受之天——————————受之人

  (天赋) (后天教育)

【教学后记】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