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案选粹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优秀教案

http://www.19mini.cn   2012-04-19 来源:优秀教案 作者:范继梅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 8 《短文两篇》教案(巴金《日》《月》) 教材分析《日》体现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作者没有具体描绘日,也不像常见的文学作品一样歌颂日。全文由客观赞美飞蛾、夸父努力逐‘旧”,即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转到渴望自

合作研讨:

(1)作者写“旧”,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姐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

(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人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埔,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人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它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7)因为姐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姐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8)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6.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7.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三、简介补充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咱们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日”“飞蛾”“夸父”“姐娥”等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