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与梳理

http://www.19mini.cn   2021-11-10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雪中飞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秀】①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茂盛(佳木秀而繁阴)。

  【谓】②称呼,叫作(太守自谓也);②为,是(太守谓谁)。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而不知太守之乐①其乐也);②名词,乐趣(山水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②也)

  【归】①返回(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暮而归);②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临】①居高面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靠近(临溪而渔)

  【而】①表并列(溪深而鱼肥);②表递进(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③表修饰(杂然而陈前者);④表承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词类活用

  【名】名词用作动词。起名字,命名(名之者谁)。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山行六七里)

  【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自号曰醉翁也)

  【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

  【宴】名词作动词。设宴(太守宴也)

  3.古今异义

  【提携】古义:牵扶,文中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今义:多指提拔。

  【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意】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射】古义: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今义:放箭;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等。

  【颓然】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芳】古义:花朵;今义:芳香。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4. 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指作者自说在亭子里情趣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gōng)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sù)】肴:熟的鱼肉;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5.常规词语

  【环】环绕。【尤】格外,特别。【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回】曲折、回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面下。【意】意趣,情趣。【寓】寄托。【开】这里指消散。【霏(fēi)】弥漫的云气。【归】聚拢。【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míng)/晦】昏暗。【发】生长、开放。【芳】花。【秀】茂盛。【四时】四季。时,季节。【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伛(yǔ)偻(lǚ)】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文中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洌】清。【肴(yáo)】荤菜。【蔌(sù)】菜蔬。【杂然】纷纷地。【陈】陈列,摆开。【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弈】下棋。【觥(gōng)】酒杯。【筹(chóu)】酒筹。【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倒下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谓】为,是。【述】记。

  (三)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述以文”即“述之以文”,“以文述之”。)

  2.判断句

  (1)…者,…也。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也。例句:环滁皆山也。庐陵欧阳修也。……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二、总体把握

  (一)全文主旨

  全文围绕“乐”字下笔,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思维导图

  (二)写作特色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文章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⑴全用了21个“也”字,每个“也”字不仅帮助煞笔,还是文章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了一篇锦绣文章。

  ⑵除第一段,每一段来道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至“至于”再到“已而”,展开了一幅从览景再到归来的画卷。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⑴文中大量地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出语自然,浑然天成。

  ⑵文中同时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具有散文的韵味。这样整合的句子,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作用:①引出本文描写的对象;

  ②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③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

  5. 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8. 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 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 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

  为文末设伏。

  11. 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 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 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式?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方式:都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写的是从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的是“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分写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的是“山间之四时也”。

  14. 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

  15. 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16. 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17.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 第三段分几层(太守与民同乐图分几幅画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四幅画面: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关系:太守醉是核心,其余是陪衬。

  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

  老人和儿童。借代。

  20.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 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 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 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①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

  ②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写后面的三幅图画作铺垫,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

  26.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7. 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8.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

  暮而归。

  29. 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30. 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

  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1. 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

  醉能同其乐。

  32. 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3. “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4.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35.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6.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37. 对联:

  (1)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2)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三、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