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鱼我所欲也》知识归纳与梳理

http://www.19mini.cn   2021-11-09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雪中飞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鱼我所欲也〉知识归纳与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我们还学过《<孟子>三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鱼我所欲也〉知识归纳与梳理》系在迷你语文网《文言文全解〈鱼我所欲也>》的基础上,根据2021年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补充校订。

  一、文学常识

  作者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我们还学过《<孟子>三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二、文言词语

  [欲]想要、需要。[得兼]同时获得。[舍]放弃。[生]生命。[义]大义,正义。[甚]超过、胜过。[于]比。[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苟,苟且。[恶(wù)]讨厌,憎恨。[患]祸患,灾难。[辟]同“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是故]因此。[独]仅。[是心]这种心。心,指思想认识。[丧]丧失。[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呼尔,轻蔑地、呵斥地,形容没有礼貌地吆喝。尔,用作后缀。[与]给予。[蹴(cù)]踩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屑,认为值得。[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同“辨”,辨别。[礼义]这里指道德规范。[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穷乏]穷困。[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乡]同“向”,先前、从前。[已]停止。[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三、整体理解

  (一)思想内容

  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同时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二)艺术特色

  1.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

  2.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排比的使用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之意。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说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大量对比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

  3.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

  (三)论证思路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心”具体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 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然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写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就义诗》。

  19.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哪些历史典故?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20. 《水浒传》《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中,有许多人为了信仰和大义(气节)而舍弃荣华富贵甚至生命。如宋江、柴进、戴宗、关羽、陈宫等,请你依照下面的例句,用三、四句话再介绍一例。

  例:魏将庞德兵败被关羽所俘,他宁死不降。(见《三国演义》)

  宋江为了救晃盖等义士,不怕丢掉官职,连累家人。

  诸葛亮不为强权和地位所诱惑,誓死效忠刘备。

  关羽后被吕蒙所摛,他宁死不降。关羽不受曹操的高官厚禄、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寻找困境中的义兄义弟。

  21. 《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贫贱不能移”。

  2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五、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