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201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五)

http://www.19mini.cn   2013-03-15 来源:迷你语文网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2013年中考文言文系列复习资料:201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详细归纳(五)

二十四、《湖心亭看雪》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1597-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1.更(gēng)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2.挐(ráo):通“桡”,撑(船)。

3.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4.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5.一白:全白。

6.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7.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8.强(qiǎng):尽力9.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10.客此:在此地客居。11.舟子:船夫。12.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拏:同“桡”,撑(船)

1.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客此: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3.炉火: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1.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2.白: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其实更表现出他孤傲独立的情怀.

2.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重点,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以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短暂的相遇畅快,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又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令人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都与“看雪”有关,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点明时间、地点。这里标“崇祯五年”表明不忘故国,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寒气逼人。妙在通过听觉来写大雪,写出雪后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的氛围。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使人联想起唐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即果溯因。张岱则由因见果。《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即雪后祁寒之日;“更定”即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拥毳衣炉火”则反衬寒气砭骨。冰天雪地,夜深出门,“独往看雪”,是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外,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一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反客为主,“见余大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饮罢相别,却是他乡游子,有后约难期之慨。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人海,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岂不怆神!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情荡漾,余味无穷。淋漓尽致地展示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