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关注

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

http://www.19mini.cn   2011-05-12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梅松武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危急的时刻是抢险救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的生命,我们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救人最多和伤员死亡率最低的奇迹 ●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根本的动力

是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地“起立”,发展“起跳”。以“再生性跨越”为根本取向的“四川模式”是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伟大创举

站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审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最根本的动力是自强不息,最具有创造性的重建思路是“再生性跨越”。这就是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四川经验”和“四川模式”。

今天,回望艰苦卓绝的重建之路,我们记得省委书记刘奇葆对“再生性跨越”的阐释: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处理好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物质与精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努力实现“原地起立”基础上的“发展起跳”。

在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径集中表现为“五个结合”,即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与改善宏观环境结合。实践表明,我们的灾后重建相当于一种“特区”,是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创造性实践。大灾之后的恢复重建,既有“原地起立”鲜明的个性,也有区域经济“发展起跳”普适的共性。恢复重建工作就是要把握个性、适应共性,尽可能把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在废墟上建设一个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在四川,“再生性跨越”的灾后重建模式,是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主创新之路,根本目标是跨越式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核心是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再生性跨越”的“四川模式”新就新在:把恢复重建作为灾区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推动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实到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之中,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的新理念,转变为“两个加快”的强大动力。

变!变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

一种共识就这样形成:恢复重建不能是简单复制过去,应该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都要充分体现“提升”的要求,在白纸上画最新的图,在废墟上建更美的家!

从“再生性跨越”看科学重建,我们看到了灾后重建最根本的动力。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重建为了群众,重建依靠群众,重建由群众参与。“再生性跨越”的重建思路一旦与灾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融为一体,就会转变为化危为机、克难而上的强大动力。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我们把灾后重建的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鼓励灾区群众不等不靠、互帮互助、共建家园,增强了灾区干部群众的主体意识、主动意识和主导意识,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精神风貌,表现出四川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的那样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

我们还记得那两幅农家标语。温家宝总理到青川,农民写在自家房子上的两条标语让他动容:“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总理称赞灾区人民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

这两条标语,从青川向全川喊响,代表的是四川人民共同的心声,宣示的是灾区群众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我们还记得遭受重创的绵竹汉旺镇,记得几乎毁于一旦却在震后第5天恢复生产的东方汽轮机厂。震后一个月,东汽新增订单超过50亿。在废墟中重新挺立,在搬迁重建中新生,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的回答很坚决:“发展是硬道理,订单是硬道理。”东汽人时时刻刻这样鞭策自己,用“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支撑自己走上“再生性跨越”的重生之路。2010年12月15日,“新东汽”与印度签订了166台直驱式风电设备供货合同,这是我国风电整机设备首次大批量走出国门。

“再生性跨越”的“四川模式”再次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推动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战胜灾后重建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2010年5月,参加四川省灾后重建工作现场会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暨巨灾应对全国研讨会的代表,先后对四川灾区进行了现场考察,一致认为“再生性跨越”的重建模式已在灾区开花结果,积累了很多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特别是映秀镇和新北川县城的重建模式、都江堰市的城乡联建模式、绵竹市孝德镇和遵道镇的产业重建模式、青川县的生态重建模式、理县桃坪羌寨和甘堡藏寨的文化重建模式等都受到各方面好评。

从“再生性跨越”看科学重建,我们看到了民生项目在重建中的分量。灾后恢复重建,最需要恢复和重建的就是民生。在重建中,民生项目进展最快。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基本完成。2010年春季开学,410余万灾区学生告别了板房校舍,学校和医疗卫生、康复机构重建基本完成。

民居,学校,医院……灾区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正如灾区老百姓感叹的那样:“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

从“再生性跨越”看科学重建,我们看到了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经济干线大部分完工,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至兰州等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从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速铁路震后开工,仅用16个月就建成通车,开创了西部高铁的新时代。截至2010年9月,水利重建项目完工82%;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已完成94.9%。电网和电源重建项目完工95%以上。38个重建城镇中,汶川、北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镇等37个城镇已形成主体功能,市镇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加快恢复。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