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

http://www.19mini.cn   2021-11-24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雪中飞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人物形象】

  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儒生形象

  1.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周进、范进

  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

  2.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

  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匡超人、牛浦郎

  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二、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

  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

  类三、类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四、作者所肯定、赞颂的人物。分为两类:

  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市井小民(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

  理想人物:杜少卿、沈琼枝。

  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 “做慷慨仗义之事”。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他是具有个性理想的人物。

  沈琼枝: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逃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着书。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类文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

  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