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著导读

小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伏笔技巧

http://www.19mini.cn   2012-03-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伏笔,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构思、行文的一种技巧,就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预先设置的一点写作信息(内容),或者说叫预先释放的题材信号,等到情节发展到恰当的时候,作者揭开谜底,泄漏天机,读者如释重负,恍然

伏笔,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构思、行文的一种技巧,就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预先设置的一点写作信息(内容),或者说叫预先释放的题材信号,等到情节发展到恰当的时候,作者揭开谜底,泄漏天机,读者如释重负,恍然大悟,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文学创作过程中准确运用伏笔技巧,有哪些妙处呢?
  
  首先,巧设伏笔,设置悬念,吊读者的胃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弃之不易,欲罢不能。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第二、三自然段写到:“闪”李小二店中的两人,大把给钱,大碗要酒喝。“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修来。我等自要说话。’”“只听差拨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读者心中纳闷了,如此鬼鬼祟祟,一定是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一路读写去,读者方知,陆谦等人的阴谋是,火烧草料场,害死林教头。
  
  在大伏笔中,还套一小伏笔:第十段:林冲夜宿山神庙,“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不经意间,作者为下文伏下笔来,正是这不起眼的“大石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个奸人的惨死,“大石头”不无责任。“是三个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此处呼应前文伏笔的内容。然后引出陆谦等“精彩”的对白,道出三人丑恶的心思。情节精彩,人物丑态毕露,功归“大石头”。
  
  好的伏笔,会引起读者深思,去探寻谜底,当谜底显露的时候,文章也读得差不多了,作者的目的也差不多达到了。
  
  其次,巧设伏笔,推动情节内容的展开。作者不断伏笔的过程,即是情节不断向前展开的过程。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第七段:“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八段:“那雪正下得紧。”第九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三处景物描写,是三处精彩的伏笔,极大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草屋四下里崩坏了,摇振得动,草屋危急;雪大,天冷,林冲外出沽酒。“那雪正下得紧”,林冲沽酒途中发现山神庙。“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草屋被压垮,只好夜宿山神庙。因那雪“紧”,情节一层层拨开。也正是这两处“紧”字,妙趣横生:渲染了环境的残酷,渲染了林冲内心的悲苦,逼走林冲;也正是这两处“紧”字,预示紧张的气氛,老天爷逼林冲,夜宿山神庙,奸人逼林冲,毫无活路,也正是这一逼再逼,为下文林冲的壮举蓄势;也正是这两处“紧”字,预示下文林冲宰杀奸人的紧张恐怖场景;这正是这两处“紧”字,预设巨大的情节信息,铺排出摇曳多姿、精彩纷呈的情节内容。
  
  最后,巧设伏笔,前呼(伏)后应,情节严密紧凑,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我们来考察一下全文前呼(伏)后应的情节:
  
  伏笔照应
  
  (一)林冲解救李小二→李小二为林冲探秘
  
  (二)陆谦等人酒店密谋→林冲替守草料场
  
              ↓                                                   ↓
  
  (人算不如天算)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
  
  ↑
  
  (三)风、雪紧→林冲沽酒→途遇山神庙
  
  →草屋被压垮→夜宿山神庙
  
  (四)一块大石头→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
  
  ↓
  
  三人对白阴谋败露
  
  全文前呼(伏)后应,环环相扣,浑然天成,这或许是《水浒》情节布局的一个奥秘所在。
  
  综上所述,巧设伏笔,是文学作品情节布局的一个技巧。巧妙的运用这一技巧,会让文学作品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读之爱不释手,荡气回肠。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