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家博览

莫砺锋:诗歌唐朝——送别之情(图)

http://www.19mini.cn   2015-02-02 来源:网络 作者:莫砺锋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送别,令人伤感。但是,古人非常会生活,即使是这样伤感的事情,也安排得很有诗意。唐诗中写到的送别,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讲,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艺术。为什么说它是一种行为艺术呢?因为古人送别时,有一套固定的程序,这个程序包括三项重要内容。

送别,令人伤感。但是,古人非常会生活,即使是这样伤感的事情,也安排得很有诗意。唐诗中写到的送别,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讲,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艺术。为什么说它是一种行为艺术呢?因为古人送别时,有一套固定的程序,这个程序包括三项重要内容:

一,送别之际要唱歌,唱离别之歌。李白说,正当今昔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今晚我要跟一个朋友分手了,唱骊歌让人发愁,不忍心再听。骊是黑马的意思,为什么离别的歌叫骊歌呢?原来有一首四言古诗,这是一首逸诗,所谓逸诗,就是没有被收进《诗经》的古代诗歌。这首诗叫《骊驹》之歌,里面有这么两句: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马已经牵到路上,车夫已把车都驾好。

这是汉代两个人告别时,一个要走的客人唱的歌:车夫已经把车驾好,我马上就要走了。客人唱了《骊驹》之歌后,主人也要唱歌,唱一首叫《客毋庸归》,你不用这么急着回去,千方百计挽留他,情意绵绵,一唱一答,然后分手。

到了唐代,很快有了唐人自己的骊歌,就是王维写的那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一个姓元的朋友,到安西去出使,安西,指唐时所设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谓城春天的早晨,下了一阵细雨,地面湿润,没有飞尘,雨后的客舍旁,柳枝显得青翠新鲜。这首诗写到了渭城,即原来的咸阳故城,所以,这首诗又叫《渭城曲》。诗中还写到阳关,阳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塞,在玉门关的南边,南为阳,所以叫阳关。唐朝人到西域去,一定要经过阳关,这首诗又叫《阳关曲》。

自从王维写了这一首送别的好诗以后,唐人告别时,就唱这首歌。唱一遍觉得绵绵情意还没有充分表达,于是就再唱一遍,觉得还不够味,再重复唱一遍,以后这首歌曲就被称为《阳关三叠》。

二,唐人送别之际要饮酒。送别时为什么要喝酒呢?主人请要走的人喝酒,因为酒这东西有一种振奋作用,本来两个人告别心情就压抑,喝点酒可以高兴一点,消解一些离别之愁。我们看李白在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在一个酒店里写的诗。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柳花就是杨柳飘絮,已是春末夏初之际。吴姬,一个江南姑娘。压酒,唐代的酒要把酒糟压掉才能喝,劝客人尝尝。南京的一帮年轻人来送我,欲行,是指将要走的人,不行,是指留下来的人,大家都举杯,喝干杯中酒。最后两句是,请你问问滔滔东流的长江,我们离别的情意,跟这长江水相比,谁为更长?

三,唐人送别之际,要折一支杨柳枝,送给上路的人。白居易有两句诗: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在长安的路边上,有各种各样的树,只有杨柳树,它是管别离,管送别的。再看一首王之涣的诗《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杨柳是春天长的树,在东风中成长,青青的垂着,夹着一条御河,河两岸全是杨柳树。近来杨柳不停地被人一枝一枝折走,因为别离的人太多,把杨柳枝全给折完了。古代,凡是在送别的地方,一般都要种很多的杨柳树,给送别的人攀折。据说这杨柳的“柳”字,与“留”是谐音,折一枝柳枝送给你,意思是你还是留下吧,干嘛走得那么急?送柳枝是挽留客人之举。

唱别离歌,饮酒,折杨柳枝送别,这是唐代人,不仅是诗人,而且是唐代的普通人,一般老百姓,在送别之际,一种惯有举动。这确实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美丽的行为艺术。

唐朝人这种送别的行为举动,植根于生活,是自然的,一点都不矫揉造作,因此,就是唐人的诗歌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表达。我们读唐诗,经常会读到这些,只要是送别,一般都离不开这三项行为艺术。

那这些行为艺术在什么地方演出呢?还真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地方。我们知道,古人在一个城市,要离开这个城市时,有很多条路,在这些路的两旁,建有一些亭子,隔五里路修建一座亭子,叫短亭。隔十里路又修建一座亭子,叫长亭。这长亭短亭,原本是行人休息的地方,让行人躲避风雨的地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这些亭子离城市不远,后来就主要被用做送别的场所。古人送别一般都依依不舍,送到十里长亭,然后在那里唱离别歌,喝离别酒,折柳枝赠送。

晚唐诗人许浑,有一次,他自东向西旅行,经过潼关,要进长安,路上遇见一个朋友叫魏扶,他是离开长安东行,两人在潼关城外相遇,两人就在十里长亭互相送别。许浑就说,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两人依依不舍,在长亭喝了一杯酒,互相送别。

当然,这种送别,有时也发生在一些美丽的建筑物里,如李白,曾经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孟浩然离开武昌坐船沿江东下,到扬州去。李白写了一首有名的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坐船已经消失在长江的尽头,但是,李白的目光,以及他的满腔情思,随着滔滔江水,一起流向天边。

从莫老师的讲解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一心向佛的王维,还是个性张扬的李白,他们都在诗歌里,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古人重团聚,怨别离,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心理。

送别让人惆怅,最终天各一方。传达情谊的最好方式,在那时候就是书信了。中国自古有鲤鱼传书,鸿雁传书,黄耳狗传信的典故。这三个典故是如何产生的呢?

古代没有电话,没有电报,不能打手机,也不能发E-mail,古代惟一的通讯工具就是写信。那个时候,尽管交通不便,寄一封信也不容易,但是,古人还是十分重视书信。

关于唐诗中的书信,我想着重讲一讲关于典故。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典故,古人熟悉典故,用得多,也用得好。到了五四时期,胡适之先生,主张文学革新,提出八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用典故。时至今日,大家都习惯不用典故了。甚至在读唐诗宋词时,碰到很多典故读不懂,有时还有点反感。在古诗词中,好的典故是必须的。

跟书信有关的典故,主要有三个:第一个鲤鱼传书。我们知道,鲤鱼是一种回游的鱼,黄河的鲤鱼都要跳龙门,为什么要跳龙门?它一定要跳到上游去产卵,产了卵,小鲤鱼再游回到下游。古人就想象:能不能请鲤鱼来送信呢?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是汉代的一首民歌,客人自远方来,遗(这里念kui,同馈)就是赠送的意思,他送给我一对鲤鱼,叫家里一个年轻人来杀鲤鱼,鲤鱼肚子被破开后,发现鱼肚子里有一封书信。汉朝的书信写在白色的绢上,一尺长,中有尺素书。

人怎么会把书信藏在鱼肚子里呢?汉代人发信的习惯是这样的:他们先把信写在一条白色的涓上,写好后,用两块木板制做的函套把它夹住,把信夹在中间,然后用一根丝带系上,而这两块木板刻成的形状像鲤鱼。我们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这是汉代寄信的方式。民歌作者这么写,实际上说是有人从远方给我捎来一封珍贵的信,但他非要说有人给我送来两条鲤鱼,剖开一看,鱼肚子里有一封信,这是一种形象诗意的写法。这样,就产生了鲤鱼传书的典故。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