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家博览

45个人的2010年春节阅读调查

http://www.19mini.cn   2010-03-23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小古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除了压岁钱,她们还会谈论卡佛或刘瑜吗 5位媒体人,29位公司人,11位晨报周刊封面女郎,他们在春节期间,读了什么?他们收发红包的之外,还会送本压岁书吗? 从这份不完全的抽样来看,

除了压岁钱,她们还会谈论卡佛或刘瑜吗

45个人的2010年春节阅读调查 - 小古 - 夏夜飞行器

5位媒体人,29位公司人,11位晨报周刊封面女郎,他们在春节期间,读了什么?他们收发红包的之外,还会送本压岁书吗?
从这份不完全的抽样来看,我们看到的结果,是让人宽慰的。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在表示,亲友之间谈论读书的事情,已经在变少,但每一个人的阅读,却如丛林一般,在丰富起来。

这样的分岔和歧路,就是阅读生态的魅力所在,有人性格硬要做女强人看《基业长青》,有人心里烦要看《放下》,古代的人叫这个为环肥燕瘦,但现代人不大能理解这样的概念,以为只要畅销就是真理了。真理虽然据说是赤裸裸的,但强制性真理,在历史的河流上,那是在不断覆亡的舟群。所以,我很乐意看到,一个没有几本畅销书的调查结果。

这好像是诸多读书人的共识:过于洛阳纸贵的书,暂时不读。这样的认知,虽不是血和泪的教训得来,但也是肉痛的经验总结。比如,今年春节,为了工作,我仔细通读了年度烂书榜上的几本豪气干云的大作,那样的生理反应,奠定了我这个春节抑郁的基调。但有《盛世》和《淡江记》看的人,应该有着和我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的灵魂,在被触动的同时,血液也一定流淌得更顺畅,他们的空气也一定更多氧。
春风逐渐沉醉起来了,请在纸页的翻动中,听取那个与你怦然心动的女孩的呼吸。

[媒体人]

为什么要找媒体人?

或许是想寻找,那些传播者的精神资源。那些在媒体上告诉这个社会的事实与观点的人,他们自己,究竟是参照了哪些东西?
我们选择了我们认为会读一点书但不是专业读书的朋友,看看他们摆出来的,是一张什么样的谱图。当然,那些平时读书很多的人,更可能一本都不读了,比如任大猛就去北京走亲访友,一本未读。还好还好,在这个问卷上,让我更加坚信,所谓读书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真的是一个谎言,更丰富更犀利更独立,这是今日读书人的基本面貌。我甚至以为,这样的面貌要先进于万人空巷的乌托邦色彩的阅读黄金时代。

·我们的生活这么超乎想象,《盛世》居然还能给我们惊奇,实在难得

晨报周刊:春节期间,你读了哪几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谁呢?它哪里打动了你?
郭谷斌(《潇湘晨报》副总编辑):《盛世:中国2013》,《大江大海1949》,《中国经济制度》没读完。2013无疑是印象最深的。他用消失了的一个月,提醒一直在体制内生存的我们漠视的常识。
灵子(《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东野圭吾《白夜行》。亨廷顿书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转型所起的作用描述非常清晰,有洞察力,不愧经典作品。
李峥嵘(《北京晚报》书香周刊编辑):大约翻了不下20本书。因为把春节前积压在办公室的都带回家了。我也不看电视,不发短信,不打电话,不出门,所以就只剩下浏览图书。印象最深的是《盛世》,一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这么超乎想象,这本书居然还能给我们惊奇,实在难得。还有《万物有灵且美》,是一战前夕一个兽医在乡间行医的故事,我觉得什么时候能得到里面猪牛羊的待遇就好了。
安静声音(长沙晚报编辑):《许倬云谈话录》、《一样花开 哈佛十年散记》、《红气球的旅行》、《淡江记》,另外重读了《福尔摩斯探案集》。非常喜欢《许倬云谈话录》。宏阔,豁达,灵性,阅历,无愧“思想的盛宴”。许倬云的学思历程跨过了许多学科,包括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多视野的打通与游刃有余,让本书充满了智慧之美。许先生关心中国,具有“中国情怀”,但他在美国教书、生活了几十年,更有全球视野。当下全球化时代,看这样的书,很有意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在许倬云身上很是浓厚。但他在谈话中说:“我到50岁才拿自己的爱国思想摆在一边,我觉得不能盲目地爱国,我发愿关怀全世界的人类跟个别人的尊严。只有人类社会全体和个别的个人,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国和族,及各种共同体,都是经常变动的,不是真实的存在。”
他对当下大陆文化的评价,也是一语中的,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为代表,尖锐指出只有华丽形式,没有灵魂,很是苍白,切中肯紊。
黑子(名师网编辑):塞林格《九故事》、许知远《祖国的陌生人》、蔡子强《新君王论》、刘瑜《送你一颗子弹》。最深刻的是许知远《祖国的陌生人》。在穿越中国的旅行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的逝去,文化的裂痕,价值的混沌。在快速变化和前进的过程中,各种焦虑、困惑、自我满足和无比失落都夹杂其中。许知远不再是忧伤的,但他依然带着不安,并把这样的情绪传递给我们。
李竞(湖南卫视导演):《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猫国物语》、《塔罗葵花宝典》、《窥视工作间》。《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很适合放假宅在家读的书,YY的同时偶尔可以回味经历过的旅途,憧憬下一次旅程。《塔罗葵花宝典》内容不像书名这么娱乐,一本帮助心灵成长的充满正面能量的书。

·我的亲戚很多在广东打工,如果邮寄图书给他们,他们会非常高兴

晨报周刊:你会送“压岁书”给亲友吗?你的亲友,曾与你谈过关于读书的话题吗?从你的人生经验来看,“读书”这个议题,是不是已经在我们的亲友中逐渐消失了?
郭谷斌:“2013”和“1949”是我托香港的朋友购买邮寄的。分送了5位朋友。但是否送对了人,就不知道了,呵呵。我也收到了书籍为新年礼物的。张五常的中国经济制度和多难登临录,并约定我读完能谈谈心得。亲人间还是有读书交流。气味相投的朋友更有。好书,好碟,好视频,好文章都有互相推荐。但能谈时政深度的不多。文章学,结构欣赏的,还是有的。
灵子:春节期间我与父母有两天是在国家图书馆度过的。读书并没有在生活中消失,但不可否认分量越来越小。
李峥嵘:我送礼物只有书。朋友亲戚来了,有什么他们看上的书就拿走。我春节不拜年,因为我是北漂,免去了应酬。春节交往的只有丈夫孩子和父母。父母是老大学生,阅读也挺多。我们家好像除了社会新闻就是聊自己看的书。我的亲戚很多在广东打工,如果邮寄图书给他们,他们会非常高兴。
安静声音:经常送有交流。但是可交流的似乎不多。有消失的迹象。几年来,我试图培养起一个亲友10岁孩子的阅读爱好,但是与电视博弈多年的结果,我似乎失败了。很遗憾。
黑子:我把汪涵的《有味》送给了我的堂妹。我的几位叔叔都与我谈过读书的话题。读书这个话题是在逐渐消失,因为我的亲友除了和我谈论读书,更多的会和我讨论网络。
李竞:谈,但是浅浅地简单交流而已,没有消失,只是越来越小众。


[公司人]

接受了我们采访的公司人,一共有29人。虽然有7个人1本书都没读过,有1人只读了一本网络小说,有1人只读了几本专业书,但还是让人有些意外,有20人在假期读了1本以上的书,最多的是银行职员邱洪慈,高达15本之多,居本次调查之冠。
但从家庭氛围来看,公司人的亲友之间谈书的比例较少,比如,有朋友说:“最后一个跟我讨论书籍问题的是我奶奶,问我毕业时课本怎么没拿回去,我说卖了。”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晨报周刊:春节期间,你读了哪几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谁呢?它哪里打动了你?
朴漫莎(文化公司文秘):《孤独六讲》、《激荡人生三十年》。
《孤独六讲》其实还没看完,这本书适合慢慢读。里面有很多充满哲理的句子,会让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能因为我喜欢孤独、对孤独好奇吧。
张文欣(长沙市第一医院职员):毕淑敏《心灵游戏》、梁文道《我读》、林奕华《等待香港》。
喜欢梁文道那种公平的视角和清凌的语言和包容的胸怀,娓娓道来,宛如一杯清茶,隽永而恬淡。特别喜欢那句“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邱洪慈(光大银行职员):《她的二三事》,《我的前半生》,《人生若只如初见》,《透明光》,《与猫共舞的单身女人》,《玫瑰的股市》,《寂寞的心俱乐部》,《圆舞》,《没有月亮的晚上》,《没有季节的都会》,《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爱情只是古老的传说》,《我们不是天使》,《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香水知识》。
最深刻的是《我们不是天使》,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天使,看见别人的,羡慕别人的,都是幻觉,生命亦是,没有天使,没有完美,没有百分百。
sunny(网络公司职员):因为旅行,看书好少,而且是老书,柳美里《命》;《丽江的柔软时光》,还有高木直子的一些漫画。
《命》没有绝对的绝望,最绝望的历程最差的结果中也能遇到慰藉,写作者会赋予人和生活以柔情。
柳又华(建筑设计师):《西班牙旅行笔记》和一些杂志报刊。
杂志让我知道了过年应该到哪些地方玩,《西》让我了解了很多西班牙的历史,更加向往那个热情的国度。
青春(美容行业讲师):《表导演者》、《盗墓笔记》、《阳神》。
《表导演者》这本书实际上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刊的一个合集,里面的作者基本上是我国戏剧界几十年来的著名导演演员编剧。作者都是从自己的实践入手,结合具体的作品把编导演方面的理论阐释得非常清楚,用通俗易懂的话将最精深的理论解释得清清楚楚。
小懵(影视公司职员):读了《河童旅行素描本》。这种涂鸦意味的书籍读起来很轻松,而且妹尾河童这个“怪欧吉桑”总能冒出许多奇怪的念头让人兴致盎然,读他的书永远不会无趣,慢慢地,甚至会受他思维影响,发现生活中很多被忽略的有趣细节。
刘黎(IT行业程序员):《极品家丁》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镇苇(文员):读了《平凡的世界》,这书名实在是起得太好了,有一种洗尽铅华,尘埃落尽的感觉,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人,在经受了各种苦难的折磨之后,回头再望来时路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一种宽容。读的过程中,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停下来,慨叹书名的妙处,同时也不停地问自己,究竟什么是平凡?什么是伟大?什么是生活?

·读书这个议题不如年收入这个议题在亲友中流行

晨报周刊:你会送“压岁书”给亲友吗?你的亲友,曾与你谈过关于读书的话题吗?从你的人生经验来看,“读书”这个议题,是不是已经在我们的亲友中逐渐消失了?
朴漫莎:每年会买几本书回去送给比较乖的表妹,因为在我童年的时候很喜欢别人送我书。
跟亲戚是不可能交流读书的话题的,亲戚坐在一起聊的无外乎工作、婚恋。我觉得,亲戚之间应该从来就不流行交流读书的话题吧。朋友之间,也是爱读书的人才会交流。前几天一个晚上在酒吧里跟一个三十岁的经商人士讨论读书的议题,感觉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人这个话题组合在一起就会很有趣。
邱洪慈:送了《喜宝》,算好书吗?
一直谈论,与其说谈论,不如说接受教育,施教方我爷爷,受教方我,关于阅读的方法,阅读的范围,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心得各个方面,阅读在我的生活圈周围很多一部分人当中都还存在,虽然不知道是主动还是被动。
sunny:不会,倒是会送碟给人家,因为身边都是生意人,少读书人。
江行(广告公司职员):会的。但读书这个议题不如年收入这个议题在亲友中流行。
肖梁(外企中层管理人员):送过,不过大家都觉得钱拿着比较方便。
我家最后一个跟我交流“书”这一问题的亲戚是我2姑,她问我你读过《三重门》么?

[封面女郎]
11个美人计,她们的包包里面,会放一本书吗?
某种意义上说,漂亮女孩,是这个社会面临诱惑最多的人群之一,总有数不完的苏荷、乐巢的酒局,太平街化龙池的调调,在等着她们赴会。她们,是像凤姐那样,研读《知音》和《故事会》呢,还是阅读点雷蒙德·卡佛?从这回的调查来看,没有姑娘在春节阅读卡佛,没有姑娘在春节阅读阿多尼斯,但还是有《小姨多鹤》有《活着》。
这,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人生固然复杂,但在酒局前后,读几页书,也是不错的。

·看完《优势谈判》,估计以后去买衣服哪家老板都宰不到我了!

晨报周刊:春节期间,你读了哪几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谁呢?它哪里打动了你?
谢亮:《朱镕基答记者问》,就看了这一本。我觉得朱镕基总理在中国政治家当中,是难得的一个人才。他的机智幽默,妙语如珠令我很是佩服,他的快言快语,个性锋芒,嫉恶如仇的铁腕政策,真是深入人心。
杨晓蓉:看了几本网络小说《匆匆》,《我愿意》,小说版《人生若只如初见》,看了一下以前看过的青年读物《荆棘鸟》另外还有一些文章。
在妹妹家看了一篇以前学过的课文叫《我与地坛》,特别喜欢,这是一篇能写入人心的课文,现在生活压力特别大,读完这篇课文能让人觉得没有过不去的坎。总之,世界还是美好的。
李沛璇:我春节期间就看了《庆余年》和《西藏禁书》两本小说,还是到网上看的。
陈宥彤(陈梦娜):《基业长青》。这是一本经典商业巨作,它告诉我们应该创建那些“值得”长青的基业——创建一家有内在的品质的公司,如果它不幸消亡,那会让这个世界感觉若有所失。其实做人也一样,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在,这样,你才能稳定住你的地位。
徐丽丽:春节期间,我读了《小姨多鹤》和《朝花夕拾》。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姨多鹤》因为是喜欢孙俪,先看电视剧的,然后去买了书看,书中主人公与剧中主角虽然是有点差别,但是依旧感动,冷酷,温暖,弥漫着混杂的情感。
王婕颖:过年看了两本书,一本是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一本是罗杰·道森的《优势谈判》。
印象最深刻的是《优势谈判》这本书,这本书是我的经理介绍给我看的,整本书都是以轻松易懂的叙述手法,再加上很多谈判的案例,看起来不会觉得很沉闷,里面说到了很多生活中及工作上都非常有用的谈判技巧,虽然中间说到的一些案例并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但运用里面说到的一些谈判心理学及技巧,还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本书我现在还没看完,看完了估计以后去买衣服哪家老板都宰不到我了!
梁蓉蓉:读了两本书呢,《不生病的智慧》、《黄帝内经》。
刘姗姗:我读了《不抱怨的世界》和《放下》这两本书 。
印象最深刻的是《放下》,我觉得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懂得什么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其实放下也是一种境界,就像舍得一样,有舍才有得。
袁舟:余华的《活着》,我是先看的电影版,觉得书比电影要详细很多,很多细节电影都删去了,整本书看下来觉得很沉重。
严璐:《福尔摩斯侦探集》,《阿加莎的侦探书》,还有些武侠小说,爱情小说之类的。
王茜:我春节读了《家庭》……家庭就是复杂。

·读书这种也会有代沟的

晨报周刊:你会送“压岁书”给亲友吗?你的亲友,曾与你谈过关于读书的话题吗?从你的人生经验来看,“读书”这个议题,是不是已经在我们的亲友中逐渐消失了?
陈宥彤(陈梦娜):可能因为我们的传统习俗吧,我暂时不会将书作为春节礼物送人。但是别的节日,还是会送的。春节回家都是在陪家人闲聊家常,串门走亲戚。而我学工商管理的,性格又热别硬,所以我读的书都是商业方面的,所以更加没法和家人交流。但是在北京,我的朋友圈子,大家会经常在一起吃饭,互相推荐好书。
徐丽丽:以前真没想过,你这建议不错。
咳,那是绝对的。我们家除了我,那都是高材生,都是爱读书的,所以我一直就是他们的教育对象以及担心对象,随着我长大,这种情况越来厉害了,呵呵。
梁蓉蓉:当然,赠送书籍是我从初中开始保持的比较的习惯吧。
是的,我也发现现在经常去买书,看书的人少之又少了,其实看书是个很好的习惯,在同龄人中,一个经常看书和一个很少看书的人,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的书籍,也是一种修身养性。
严璐:和爸妈还是讨论的比较多,他们都是弄学问的,会问我最近看了什么,觉得怎么样,但是别的亲友就就不会了。因为我们和亲友,许多都不是一辈的,已经存在了代沟,读书这种也会有代沟的,一般不会太多讨论。
王茜:送书?逢年过节打牌多。送书(输)会挨骂的。她们天天在麻将桌上面,没时间也没精力听我的大道理,差不多消失了。

(本次调查由晨报周刊记者曾尹郁、张云和实习生任偲、王靖予等协力完成)

(图说)
封面女郎凳子,平时爱读时尚杂志,爱买衣服,所以拍完照之后,她拿走了编辑部的一本《揭秘服装赚钱的门道》。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