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参考

细部切入,情感升华——《雪》教学设计

http://www.19mini.cn   2013-04-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徐志耀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对于《雪》的教学,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往往都集中在文中所展现的几幅画面以及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所象征的精神上面,并通过反复的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些内容的确是全文的重点,但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因为本文所展现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及作者的个人特征,如果学生缺乏对这种情感的了解,就很难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不能真正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的内涵。

提示:

①请大家想象一下在南方的暖国,一年四季是什么样的景象?(多雨,温暖湿润,永远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世界生命的源泉是什么?(雨)作者对于充满活力的生命是热爱的,不过他更喜爱从不同的形态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因此雨在他的笔下化成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

②温和的江南,并没有凛冽的寒风,多的却是红绿相间的花草,蓬勃的生命力就以如此绚烂的色彩展现出来。但雪同样消融得很快,会丧失自己原有样子,而孩子们也将渐渐将它遗忘。作者对它有了什么样的情感?(遗憾,为它的消逝与被遗忘)

③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补充《藤野先生》中的相关语句及其它诗句,“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他赞赏什么样的人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恶劣的环境下绝不停止战斗。)

④而朔方的雪,如何展现自己的生命力?(旋转升腾,灿灿生光)鲁迅先生对其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赞颂)实际上,这里的雪就是代表生命力的雨,不过严寒使之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但生命的力量并没有消逝,因此,作者将之称为“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总结:泰戈尔在《雪》的最后,赞颂雪“充溢新的觉醒,新的生命,新的团圆的庆祝”,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雪同样也使寒冷的世界变得温馨,变得充满了昂扬的斗志。这就是作者渴望的人生,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生命历程。

(学生活动,朗读全文)

教学后记:

教学《雪》这一课已有数遍,我尝试过许多方法,也阅读过许多讲论《雪》的文章。我曾采用过反复朗读的方法,也曾借用台湾银行的“最感人广告”来让学生与文中的雪的形象相对照。但我总觉得,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理解文章描写的真正含义所在。于是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采取了从细节切入的方法,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认识了文章的内容之后,再引导他们细品全文的情感内涵。应当说,效果比前几次都要好一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临时强调了朔方的雪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从而突出了雪对于这个原本应当一片死寂的环境的巨大改造。同时,在最后对于“暖国的雨”的解读上,我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以“暖国的雨”联系“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我指出,“暖国的雨”代表了生命力,“江南的雪”的生命力体现在雪野的冬花上,体现在明艳的雪人,最终在江南温和的天气中融化、消失。而“朔方的雪”的生命力则体现在永恒的“旋转升腾”上,朔方的雪以自己的力量改造着这个寒冷的世界。尽管它没有能够创造出绚烂多彩的世界,但以自己的运动让这个寒冷的世界也有了生命的活力,仿佛也在旋转升腾一般。贯穿于这三个形象的就是勃勃的生命活力,这也是鲁迅先生对雪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选用了泰戈尔的《雪》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材料,主要是受了胡涛海老师《鲁迅的〈雪〉与泰戈尔的〈雪〉比较阅读》一文(http://hutaohai.blog.zhyww.cn/archives/2012/201211693758.html)的启发。我觉得以这篇文章切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对鲁迅先生独特的人生态度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