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案选粹

《童趣》导学案(教师用)

http://www.19mini.cn   2014-07-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2.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3.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回忆了童年的三件趣事。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讨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二、归纳整理:

1.讨论: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讨论: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个?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3.讨论: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拓展提高:

1.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

(1)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2.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