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美文佳作

古诗词欣赏:《子夜四时歌》之《春歌》《夏歌》《秋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http://www.19mini.cn   2016-10-0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子夜四时歌》(《子夜吴歌》)之《春歌》《夏歌》《秋歌》原文、译文及赏析《子夜四时歌·春歌》【原作】子夜四时歌·春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子夜四时歌》(《子夜吴歌》)之《春歌》《夏歌》《秋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子夜四时歌·春歌》

【原作】

子夜四时歌·春歌——《南北朝乐府民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注释】

春心:欣赏春色的心情。

流目:意为转动目光,即放眼随意观看。

瞩:有“注视”之意。

采:此处当通“彩”。

阳鸟:此处泛指阳春三月的鸟,指候鸟。

【古诗今译】

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令人胸中涌起浓浓的春意,流转的目光,凝望着远处色彩绚烂的山林,久久不忍离去。在那色彩绚烂的山林深处,从南方飞回的小鸟,在明媚的阳光下欢快地鸣啭啼叫,清脆,明快,悦耳,悠扬。

【简析】

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之《子夜四时歌》,属南朝民歌。南朝民歌是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现大部分收入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清商曲辞》类。其语言清新秀丽,基调婉约缠绵,表现出南方人细腻微妙的情感。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山林色彩绚烂,从南方飞回的候鸟,在阳光下欢快地鸣叫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流露了诗人喜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可谓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诗人首先从感官入手,从春风着笔,渲染充溢于心中陶然的情怀。诗人漫步于万象更新的春山上,沐浴着融融的煦暖的春风,情涌动了,心陶醉了,不知不觉之中,目光被多彩的山林吸引了,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欣赏春天的情怀。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在这两句中,作品承接上文,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其“流目瞩山林”所看到的奇光异彩,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山花烂漫,芳香四溢的神奇的空山幽谷之中;继而又从听觉落笔,描绘了一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诗人就此收笔,令读者不胜追寻与向往。

这首小诗,咋读起来似乎觉得很平淡,然而反复读之,便觉其中别有洞天。它能流传至今,不在于词句的华丽,也不在于格律的严整,更不在于艺术手法的高超,而在于它独有的韵味,在于它的平淡无奇。整首诗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朴素,自然,浑厚,清新,同时又不乏幽远。

《子夜四时歌·夏歌》

原文

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南北朝乐府民歌》

 

田蚕事已毕,

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

持寄与行人。

赏析

这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委婉地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辛苦与幽怨。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息。“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从“思妇”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哪!

这首民歌语言凝练优美,生动流畅,自然率真,委婉含蓄,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暑理絺服”是一个情景场面描写,也是一个极具色彩的细节描写,你看:骄阳当头,酷暑难耐,一位农家妇女,在院子里,细心地拍打晾晒着一件件准备给丈夫寄去的细密的家织葛布缝制的衣服,浸着汗津俊俏的脸庞,有欣慰,有期待,也有幽怨。此时,虽然没有像别的妇女那样躲在凉爽的屋檐下乘凉,但是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她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中妇女的伟大之所在。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