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论文杂感

教学随笔:守护汉文学之美(图)

http://www.19mini.cn   2015-07-07 来源:走在风外 作者:程予东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这样说的: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城里的孩子在面对那些沉淀着浓郁泥土气息的文章时唤不出生活经验的印痕,理解、欣赏的时候确实是打了折的。现在的学生笔下的文字还有多少篇章是氤氲着泥土之美的;再看看那些作家笔下的文学吧,还有多少是根植于农村生活的;打开电视瞧瞧,影视剧中还有多少是凝结着泥土清芬的!如果经济的发展注定伴随着“物质基础”的失去,泥土的失去的话,它怎能不衍生我们这些有泥土情结的人们内心的沉重呢。守护汉文学之美,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守护汉文学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这样说的: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城里的孩子在面对那些沉淀着浓郁泥土气息的文章时唤不出生活经验的印痕,理解、欣赏的时候确实是打了折的。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梁衡的散文《夏感》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是被绷紧的,一起和孩子们品读了课文的第四段内容。学生通过“快割,快割,”、“快打,快打”等词语的反复运用自然感受到了农民白日里劳作的紧张、抢收的辛苦劳作。继问学生,农民为什么要如此绷紧神经间不容息地进行劳动呢?学生还能够结合上文作者提到的那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来回答。是的,既然是生命交替的旺季,那么自然是容不得歇息下来。当笔者荡开一句,提问:那么他们晚上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学生回答他们睡得很晚,半夜醒来还要听风、看云,感觉神经也是高度紧张啊!笔者顺势问他们,农民半夜醒来听风、看云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他们面面相觑,做出好像难以理解这个问题的样子。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切感知农民当时紧张的心理特征,笔者追问了一句:“我们可以来一个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这其中的一位农民,你起来听风、看云是为什么呢?”有学生站起来说是为了期盼一场大雨啊,你想夏天多热,劳动更是又热又累,夜里闷得不行,如果来一场雨,岂不是可以带来凉爽吗?还有下一场雨可以浇灌秋苗,让它们长得更好些,这也是农民深切期待的啊!他的回答听起来不错,果真,他这样的理解得到了不少回应。笔者当时内心只是“咯噔”一下,分明感觉到这些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是无法真正感受到农民真实的生活了,无法体味农民当时的心理活动了。

这篇散文是梁衡在八十年代初期,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到中原体验生活而写的。八十年代的中原广大农村,农民收麦子还是依靠镰刀的,眼看着麦梢黄了,开始挥动镰刀,时间紧迫,一刻都不得闲。等把麦子割下来,还要运到打麦场地(空起来的土地),摊开,趁着毒辣的日头晒。麦秆发脆些了,赶着骡马拉着石碾给麦子脱粒。脱好了麦粒,这时需要的是风,农民好借风力向空中扬麦,目的是把麦粒中的土荡干净。如果白日里没有风,农民就把麦子暂时堆起来。晚上躺在床上,按说他们劳作了一天该好好睡一觉才是,可是一阵风吹来就让他们警觉起来,赶紧起来看看天,看看那些云,他们着实担心呢,担心风裹着云压来,担心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那样一个季节的劳苦就打水漂了。他们心理会默念着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这些还在麦场上的麦子啊,风雨成了农民最怕的天气征候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教学随笔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