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论文杂感

教学论文:有效教学,素养先行

http://www.19mini.cn   2015-05-22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朱旭微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教学中,我愈益感到语文老师自身素养的重要,它是语文老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源头活水。于是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举课堂教例,谈造就有效乃至高效课堂,语文老师该有的素养。可算为自己于日常教学中生发的比较强烈的一点体会,简括为:解读文本是看家本领,文学素养需日积月累;备课能力需终身努力,教学步调需随生而动;课堂教学需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可后天学习;语文气质需诗意教学,指导写作需写作底气。

【摘要】教学中,我愈益感到语文老师自身素养的重要,它是语文老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源头活水。于是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举课堂教例,谈造就有效乃至高效课堂,语文老师该有的素养。可算为自己于日常教学中生发的比较强烈的一点体会,简括为:解读文本是看家本领,文学素养需日积月累;备课能力需终身努力,教学步调需随生而动;课堂教学需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可后天学习;语文气质需诗意教学,指导写作需写作底气。

【关键词】 有效 教学 素养

“有效课堂教学”促使教师观照课堂、反思教学。要想课堂教学有效乃至高效,语文老师该做些什么?打个比方。

若把课堂教学比作一瓢饮,语文老师的素养至少得有一桶水。这桶水包含着什么?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备课能力、课堂机智、写作能力……凡是能促使语文老师有效或高效课堂的方方面面的能力(我这里称之为素养)都应该具备。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想有效,教师素养要先行。

今天,我将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说说“有效课堂教学”,语文老师该具备的素养。不全面,其实只是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生发的比较强烈的几点体会。从课堂教学反思或学习、听讲座的启发谈起。

一、解读文本是看家本领,文学素养需日积月累。

《我的叔叔于勒》“金钱至上,亲情淡漠”的主题显而易见,而造成如此现实的深层原因却值得探讨,要帮助学生挖掘;菲利普夫妇的语言,要引导学生朗读、领悟人物的性格、情感与最隐秘的内心;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备课时,查找、阅读了程洪兵老师与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很得益。根据自己的思考,又吸收利用了两个老师的某些教学片段,整合出了这次上课的教案。备课中,自觉读深了课文。

第一课时,引领学生搜寻全家人对于勒的评价与称呼,梳理情节,感受小说主题——金钱至上、人情冷淡、亲情淡漠。然后根据文本对于勒经历的叙述描写,还原于勒,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刚开始糟蹋钱后来变得自尊、感恩、有礼貌、不想拖累家人的于勒形象。

第二课时,先让学生讨论“菲利普夫妇如何对待于勒”,学生品读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描写,以读悟人,把握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菲利普夫妇如此对待于勒的原因;并还原菲利普夫妇人生的起点——生活拮据刚刚够生活, “衣冠整齐地去栈桥散步”,“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饭打动了”,要请儿女们吃牡蛎,结果夫妇吵架。学生发现了菲利普希望过体面的生活,发现了他的虚荣,也发现了他的自尊。但更现实的菲利普夫人却阻止若瑟夫吃牡蛎,道出了穷人想活得体面、活得尊严的不易与辛酸。如此讨论后,学生就发觉无情的遗弃于勒叔叔、落荒而逃的菲利普夫妇,无情的背后是小人物生活的无奈与辛酸。“母亲忽然暴怒起来: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十年来的期待、盼望及自欺欺人的希望,被那个衣衫褴褛的真于勒抹杀得干干净净。菲利普夫妇人生的希望、心中一直恐怖的真相就这样一览无余地直刺心口。何等绝望!

“老师不能在学生已懂的地方重复啰嗦,表面滑行;也不能隔靴搔痒。”这篇课文的教学,也没有滑行。我运用“还原法”,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找寻人物的人生起点,发现作者隐含在人物语言、神情中的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文本的腹地。前后对照勾连,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生活重压下变异了的小人物的无奈辛酸,而不仅仅是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对于勒的同情……

感觉自己似乎超越了以前对此文的教学。

有一天与一个老师谈起此课的教学,他十分惊讶地说,你做的仅是帮助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语文课还要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写。比如莫泊桑是怎样安排故事情节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什么不让于勒直接出现,……这些你必须要让学生懂的。这样学生才会知道一篇作品好,好在哪里。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先有想法,然后开始写作。每一篇文章,你只要教学生文章好在哪里,学生自然会有收获……

我一下子愣怔了。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懂它写什么,为什么写这些;然后弄清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之后,才开始确定教学内容、思考教学。也就是说,我在为透彻解读好文章时,就急着备课上课。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暴露出我解读文本不到位、不深入的问题。虽然阅读参考过一些解读文字,但没有自己的最初的深入感悟与解读,马上介入的他人之言,仍然无法让我走向文本纵深处。有时接受了太多的文本解读资料,导致了“无我”解读,“我”被掩盖,大脑成了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课堂成了人云亦云的中转站。

记得阕老师在一次教研会上说过,“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一个老师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不凭借任何资料,像庖丁解牛一样,能读懂读透读彻,该是了不起的。只要他掌握最起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辅以新的教学理念,他的课堂就会生意盎然。

平日里,我们这样备课那样备课;为一节公开课又是这样磨那样磨。但我们常常忘记:磨得最多最费时的是“解读文本”。这是备好课、打磨好课的基础,是有效课堂教学之根。

解读文本功夫来自哪里?一个语文老师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靠何法获得——占有时间阅读背诵,日积月累。而今活跃在一线的大部分语文老师:初高中无经典诵读积累;几年大学无广、博、深的阅读;走上工作岗位后有阅读之心无阅读之力;后来的函授与继续教育,阅读蜻蜓点水……错过了语言的积累、文学作品阅读的黄金季节。

反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我体会到“捉襟见肘”的切肤之痛,知道文学素养是解读文本的源头活水。要想成为一个有“文本解读”看家本领的语文老师,必须要孜孜不倦地积累、阅读。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

二、备课能力需终身努力,教学步调需随生而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就刚教授的这节《我爱这土地》,我就隐隐产生始料不及的尴尬。

上课伊始,我问学生你知道的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有哪些,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些影片是我未料想到的。因与抗日有关,至少还能引导学生往主题上连。

品读诗歌时,学生的课堂学习及反应,不随我预设的进程走。当我引领学生品读好“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后。我问:诗人说自己是一只鸟,这只鸟都歌唱了什么?这是总结问,也是过渡问,意在引出下一环节。学生答: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乃至歌唱至死,并读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我让学生停下来,琢磨“然后”一词。学生讲了很多,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诗人借此词要表达的那种从容坦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节,稍作点评后总结。忽然发现原先预设的一个教学小细节——“然后”改为“最后”的比较讨论,不知不觉地被我和学生都忽略过去了。怎么办?要不要把学生再导到那儿去?就课堂学习的情境看,学生已体会到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深沉地爱国情怀,已没必要再在“然后”与“最后”哪个词更好上纠结。我略去了这个预设好的教学细节,跟着学生走。

课后我就想:语文课前要不要预设此类教学细节?

要准备。且要充分准备:如何提问追问,朗读次数方式,教法学法……凡是该派上用场能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统称为教学技能)都要斟酌推敲,提前预设。这使我记起了前不久听过的一节公开课《女娲造人》,上课的罗老师做足准备,把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细节及问题涉及到的资料、图片、文字,包括自己想到的通通做成助读幻灯片,有三四十张之多,以备课堂教学之需。若学生在课堂上有思考、有疑惑、有涉及,老师就调整教学小步骤,跟着学生的“兴致”走,需要哪张点哪张。

当然,备在教案上的内容可以更丰富些,备在课件上的预设尽可能少一些。

还是教《我爱这土地》那天:“嘶哑”,为什么不用“圆润”“嘹亮”?我在备课时已预设,课堂上打算引导学生品一品。可是,上课时引导学生体会好“嘶哑”后,忘记比较这两个词。结果在往下点课件时,“圆润、嘹亮?”就跳了出来。这就是课件预设太多带来的尴尬。还好,不是公开课。不然,听课老师或评课老师就会冠以“预设太多”的帽子。只要学生已感受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诗人的爱国深情、“嘶哑”的妙处,不作比较又何妨?比较只是一种方法罢了。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一切的预设视课堂学情所需。总之,课题教学步调需随生而动。

当然,课前的工夫做得越足,学情的了解越多,老师的备课越充分。课堂教学步调需随生而动,就会显得越从容。备好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备学生,了解学情:新课预习单,简单的学案,归类学生的现场提问……总之,老师需了解:课文中哪些是学生懂得老师不需要教的地方,哪些是学生疑惑的地方,哪些是学习自以为懂却需老师帮助深入的地方……“以学定教”,备课就有针对性,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写教案,把课堂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小环节、问题的提出、老师的引导等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本子上或文档里。胸有丘壑,教案在手,上课更从容,课堂更有效。

做课件:助读资料展示、插入视频或朗读、写作手法介绍、学法指导文字、背景文字、作者情况、拓展阅读的呈现等。它可加大语文课堂容量与信息量,屏显出来的信息比仅靠嘴巴表达会更明晰,可以提高学生听讲效果。

纵向看,还有课前备课、课中备课(教学时因学情而动的小调整)、课后备课(课后反思修改完善教案)。如此备课,有效乃至高效课堂可指日而待。

写到这儿,我记起了《一生准备一堂课》里的历史教师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我有为一节课准备一辈子的意识和精神吗?我们一线老师有这样的意识和精神吗?许多老师感叹:“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的,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像机器按惯性机械转动……”——希望能让所有的语文老师都空下来,腾出大脑,去思考教学,潜心备课,推敲教法学法。

三、课堂教学需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可后天学习。

有一天在22班教授《故乡》,试图引导学生在末段找出作者对故乡未来的思索。结果费了很大的劲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今天的迂回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的提问有问题?怎么办?卡在这里了。我赶紧修改了一下教案中的预设,让学生先自读末5段,然后从写什么问起,顺着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带着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学生终于明白了末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故乡的未来需要大家一起探寻与实践,幸福的生活需要大家一起探寻与实践。顺了。这使我愈益觉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机智与应变,是随学生学情(即学习的进程,思考的进程)而定。老师要顺势引导,不能刻板地按课前预设的教案走。有时预设适合这个班学生,但在另一个班级,情况就发生变化了。这时就得根据学情调整:有时稍稍变换一下提问方式即可,有时在某一环节就得另辟蹊径了。

如上文提到的《我爱这土地》教学中略去的一个已预设的“然后”改为“最后”比较的小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我就自我标榜为课堂机智吧。

如何评价、如何引导学生的回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如何于无疑处质疑;如何应对课堂意外事件……都需要课堂教学机智。从深层剖析,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职业个性品格和专业修养外化的表征,也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实,课堂教学机智是可以习得的。平时多向同行、名师、特级老师们学习:观看语文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视频,阅读特级们的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稿),可以看到特级们在课堂教学上的机智应对与智慧的点评。多听听高级别的优质课,也能长见识:可以听到课堂教学高手们巧妙的应对之语,也会惊叹老师们的“善于辞令”。如此坚持,学习效仿,成效在即。很快,会觉得自己比以前显得更从容、更自信,不会太担心学生课堂上漫无边际的回答或天马行空的提问了。获益匪浅!获益匪浅!

初为人师的新老师若多看看经验教师们的课堂实录,多留意课堂师生互动的应答之处,很快就能学会如何进行师生间的课堂应对了。

当然,拥有课堂教学机智,除学习,除历练,其源头活水仍然是解读文本功夫、备课功力及教师个人深厚的学养。

四、语文气质需诗意教学,指导写作需写作底气。

那是一次培训,主题是“诗意教学”,请来了温州名师王在恩做“让课堂闪烁诗意的眼睛”的讲座。我是学员。讲座中,我发现王老师不管是在那天的讲座中还是在平日的教学中,都诗歌先行。不仅让学生做课前背诗赏诗积累;还身体力行,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引入诗歌”。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朗诵著名诗人桑恒昌的《我年迈的父亲》;教《最后一课》,朗诵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用诗歌开启学生的语文学习之门。

王老师引领学生用诗意的情怀感受、触摸、体验课文,“让学生尽量入情入境地朗读;务要先有体验,先有感觉,然后才让学生说出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带着诗意的眼学课文,《秋天》、《端午的鸭蛋》、《风筝》、《马说》……教出诗意,教出诗味,教出了语文课特有的气质。

经常在教学中被我们绕过去的诗歌写作指导课,在王老师那却是风生水起。他真真把学生的诗情给激发出来了。王老师却把诗意课堂进行到底,潇洒自如地指导学生写诗。何等的底气!

“种在教案里的诗”就是王老师的底气。执教《关关雎鸠》,写就《雎鸠声中》;执教《湖心亭看雪》,写就《西湖雪殇》;为温庭筠《商山早行》描画成散文诗——《人迹板桥霜》……这些诗文令坐在下面听讲的老师们瞠目咋舌。这些诗文的背后承载着王老师潜心修炼的汗水与辛劳,也闪现着王老师灵秀的诗情禀赋。一个与诗同行的语文老师才会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闪烁诗意,首先要求老师自己是个诗人——会读诗,会品诗,还要会写诗。语文课堂需要语文老师具有诗人气质,写作指导向语文老师要写作素养。我有坚持练笔吗?有几个老师能拿起笔些点东西?

放眼四周,每天沉潜于音、形、义、语、修、逻,在题海中沉浮的语文老师,已变得匠气十足。语文课堂已上不出诗意,上不出语文气质。语文课都干瘪苍白得面目可憎,学生何来学习热情、激情?何来有效、高效?

五、结语

语文教学的路上,愈走愈觉深一脚浅一脚,愈教愈觉出“语文素养”四个字的分量。它是语文老师备好课、上好课的源头活水。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只有肯睁开眼睛,打开窗户,都是可以更新与学习的。唯有文学素养、写作素养、备课能力、课堂教学机智,那是日积月累之功呀!

语文教学要有效,语文教师的素养先行。这哪是教育行政部门搞搞“老师专业素质考试”提升得起来的?语文教师应在未走上三尺讲台前,就该好好储备——师范生的培养是不是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在语文老师当学生的时候,老师们是不是该告诉、督促、帮助这些未来的语文老师们要装满行囊,以备“传道授业解惑”。

以此文自勉:武装自己,造就有效乃至高效课堂。

(作者:温州乐清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朱旭微 )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