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论文杂感

程予东:理想家长应该是这样的(图)

http://www.19mini.cn   2015-05-12 来源:新浪博客·走在风外 作者:程予东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有自己的事业又能和孩子心灵联结交汇的家长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前者,做后者。如果两者都做不好,你凭什么能教好孩子呢?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诸多问题,还是先从自身反思改进吧。

老师·校长·孩子.jpg

谁能否认她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她任教的班级成绩遥遥领先,学生对她十分赞赏,曾经当我的面直接抒情:她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可是你不知道的,任教她孩子的老师坦言,她的孩子初一刚入校比较乖巧听话,可是后来十分叛逆,作业在催缴之后还是秋后的大地。

谁能否认他是一个理想的校长?短短几年间,处于偏远地带的学校取得了和城区学校比肩的成绩,吸引不少城区的优秀生源。可是你不知道的是他一回家,读初二的儿子赶紧把门反锁,和他一句话也不搭。

能教好那么多学生,能管理偌大一个学校,却没有办法教好自家的孩子,这到底怎么回事儿?以我对他们的了解明显觉得两人身上有着非常强烈的角色意识,这种强烈的角色意识无孔不渗。在学校是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在家里依然是这样的身份。家,本来是最自由的场所,可以无话不谈,如果父母是严肃的教育者角色,那么孩子在你面前大多谨小慎微,唯恐有什么闪失。小的时候还不当紧,一旦孩子身处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内心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你们依然是严正的态度和毫无商量的语气,他对你们的反抗就势鼓胀。以致到了凡是你注重的,都是他想破坏的。比如你十分看重成绩,他偏偏随意待之;你坚决反对早恋,他一定要在这方面搞出点动静。虽然在他看来这样的破坏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但是他的行动很难和思考合拍。

事业再优秀的教育者如果没有把孩子教好,他们也是很难面对自己的。因为孩子给他们内心造成的隐痛要大于事业成功带来的快意,这是不争的现实。他们最不想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出色了,每听到一次,心里的痛楚就增加一分。一旦听到别人家的孩子虽然读了很理想的学校但心里脆弱紧张,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就获得了一点安慰,是为阿Q精神。

教育界中盛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有问题的家长。他们怎么听不到!听到这句话的人很多,思考这句话的人很少,反省改正自己态度的人少之又少啊。

孩子的问题折射出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愿意把内心的想法诉诸同龄人,却不告诉家长和老师?难道仅仅是年龄导致交流的障碍吗?那忘年交之论又从何谈起?把孩子的问题简单说成年龄的问题是荒唐的。不是年龄的问题,难道是角色的问题?如果是角色的问题,为什么杨林柯老师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弥合学生和家长内心的裂痕?马德老师可以和学生亦师亦友?汪曾祺和儿子多年父子成兄弟?妈妈尹建莉胜过好老师?把孩子的问题归为角色问题也是谬论。

理想的家长是怎样的呢?读过上海万玮老师的一篇博文。文中的那位母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她跟儿子的关系是朋友,几乎无话不说。每天晚上儿子睡觉之前,她都会跟他聊天,聊很深的话题,他常常会跟她谈他对社会一些不公正现象的思考和质疑,她则告诉他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引导他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这些问题。 陪伴儿子成长之余,她还在着手成立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志愿者机构,本质上是一家基金会,除了自己捐赠之外,也会在朋友圈中做一些募捐,目标群体是弱势人群,关注点是其子女的教育。这位母亲自己活得精彩,是孩子的表率。要求孩子具备的那些品质,自己先展示出来。她跟孩子建立内心联结。要想成为理想家长这两点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反观那些失败的家长,有的抛弃了自己的工作,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前途是他全部人生守望。把孩子培养成人上人是他们的终极追求。所以对孩子要求很高,一旦孩子没有做好,他们就表现出可怜的样子,表现出伤心欲绝的样子。其实家长这样做往往得不到孩子应有的尊重。孩子心里会想你自己没有事业,对自我人生没有追求,对自我人生的意义没有思考,你自己做不到却要求我去做,我为什么要去做?

还有一些家长自身的事业很出色,对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本质认识也很有高度,可是跟孩子之间的内心联结不够,或根本没有联结,孩子的心门对他们关闭,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至于最终走进孩子内心的那些来自于教师、社会、同伴的教育因素究竟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只能听天由命了。

理想的家长应该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和孩子保持内心的联结。这两点以我看来,前者是堪忧的。因为现在管孩子的家长(乡村城镇)基本是母亲充当的,不少母亲所受教育十分有限,她们哪有自己的事业,如果非得说有事业的话,那就是当好家庭妇女的角色,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任劳任怨为孩子牺牲。她们为孩子做什么呢?做饭洗衣,再就是花钱请老师补课(由于这些母亲自身文化不足,不能在学业上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转而把希望寄托给老师身上,寄托给假日满满当当的补课上面)、忙着报各种艺术特长班。经调查,这样的做法很不讨孩子认同。

后者更为堪忧。不知道是不是受儒家文化思想传统的浸淫,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就是上与下的关系,就是尊与卑的关系。他们和孩子的如何联结呢?交谈大多武断、简单、粗劣,往往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讲话,青春期的孩子内心萌动,对异性有好感,家长闻听一点信息后步步为营,不是翻看日记,就是查阅QQ空间,不懂得倾听,不晓得尊重,不晓得换位思考,哪里还有什么深入交流,哪里还能交换意见。

你这样强攻硬战,孩子的心门不向你关闭吗?心的联结和知识多少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开头提及的优秀老师和管理有效的校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算有知识的人,可是和孩子的心灵联结呢?空白。不管怎么说受过教育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教育学心理学影响,也是易于反思的群体。2014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上调查数据上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坚信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这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家长自身意识不到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对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只是看看表象的热闹却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力,对孩子在成长中、交友中遇到的很多困惑伤口不能给予有效的疏通又是不能绕开的现实。

有自己的事业又能和孩子心灵联结交汇的家长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前者,做后者。如果两者都做不好,你凭什么能教好孩子呢?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诸多问题,还是先从自身反思改进吧。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