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论文杂感

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初探

http://www.19mini.cn   2014-10-19 来源:新浪博客·饶水知音 作者:唐露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老师们在这方面花了不少的心血和时间,也摸索出不少的教学方法。现在我就来谈谈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教学法。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老师们在这方面花了不少的心血和时间,也摸索出不少的教学方法。现在我就来谈谈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教学法。何谓比较阅读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相应的课文或一篇课文内部各要素之间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做到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做到迁移性阅读。可以说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新标准,而比较阅读是一个融合着综合、概括与归纳等教复杂的思维过程,往往是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实现的,同时也很好地做到了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

中学阶段课程多,时间非常紧迫,比较阅读教学法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语文课堂上多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能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养成一种“由此及彼”的迁移思维习惯,也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提高阅读速度,节约授课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形式多种多样,比较的范围也很广,根据每次比较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可以把比较阅读教学法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横式比较

横式比较又叫平行比较。是指把几个具有可比性的知识点作横向比较,包括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篇与篇的比较等。如把“反应”和“反映”两个词比较,可以认识到前者主要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后者主要指把情况、意见等报告给上级或有关部门。再把“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比较,可知后者“敲”的动作比前者“推”更加文明,更加优美,从而描绘出一幅恬适温馨的画面。把《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母亲》中的尼洛芙娜比较,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女性温柔善良的性格,都是身为人母。但是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祥林嫂是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她没有起来反抗,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做出“捐门槛”之类的愚昧行为,最终沦为乞丐,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而高尔基的母亲尼洛芙娜同样是遭受社会的压迫,但她开始觉醒,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革命,是一个光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横式比较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又常用的方法。

(二)纵式比较

纵式比较是与横式比较相对而言的。它是把若干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知识点的若干个层次,作纵向的比较,或穷本溯源,弄清来龙去脉;或纵深探求,以便提纲挈领的比较方法。如通过鲁迅先生《故乡》中关于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其人生历程的比较分析,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在旧中国军阀混战的动乱中,虽然辛苦操劳、拼命挣扎,却终因身受重重压榨而陷入饥寒交迫之中的尚未觉悟的农民形象。看到了少年闰土是怎样从健康、活泼、聪明、勇敢变得憔悴、迟钝、以至“辛苦麻木”,只好把希望寄托于神佛的护佑。从闰土形貌至精神的种种变化之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更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在小说《祝福》中,我们从祥林嫂这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上,不也能看到类似的对比性刻画么?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纵向比较,便于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历史发展轨迹的异同,去辨证、透彻地分析故事情节的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内蕴。

(三)求同比较

顾名思义,求同比较就是找出几个知识点中的共同点或相似点的比较方法。如在上《孔乙己》这一课时,就可以把他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作比较。我们可以很快就找出两人的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和最后的结局不同,孔乙己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死去,范进却因为中举而发疯了,但是形成他们这些扭曲的性格的原因基本上是相同的。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堂•吉诃德与《狂人日记》里的狂人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人的行为十分相似,都是现的反叛者,给人带来的都是含泪的笑。

求同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从归纳比较中,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梳理的能力。

(四)求异比较

“求异比较就是寻找几个知识点的不同之处,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求异比较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找出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得到更深刻的认识,掌握各自内在的规律。” 例如,我们把《爱莲说》、《荷塘月色》和《芙蕖》三篇同是写莲花、赞莲花的课文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三者在文体上,分别是议论文、抒情写景散文和条分缕析的说明文;从内容表达上说,《爱莲说》借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寄寓自己的高尚的情操。《荷塘月色》则是通过月下荷塘及塘上月色的生动描绘,表现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之情;而《芙蕖》则是通过荷花的可目、可口、可用的生动说明,表现对芙蕖的极度喜爱之情。当然通过进一步挖掘还可以找出它们的许多不同点,如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等等。

在教学实际中,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的运用可能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各有偏重,但在许多的时候,两者常常是并用的,以便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五)正反比较

所谓正反比较就是将古与今、新与旧、正与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或以反衬正,或以正驳反,从而辨证地全面地认识事物。有些文章,“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诸影知竿方妙。”④教学中如想收到“睹影知竿”的效果,有时就需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课文的分析和研究。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就可以把鲁达的个性进行正反比较:喝酒时听得隔壁抽抽噎噎的哭声,恼得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的“粗”;待得听清冤情,马上要“去打死那厮”的“急”;为防店小二向郑屠报信,鲁达在店中又坐了两个时辰的“细”;让郑屠细细地切备种臊子时的“缓”。“粗”与“细”、“急”与“缓”是那么和谐地统一在鲁达的身上。我们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鲁达其人。

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供正反比较的材料是很多的,如《一件小事》中国家大事在作者心目中的“小”与车夫搀扶老妇人,勇于承担责任这件小事在作者心目中的“大”;《项链》中的“真”与“假”;《捕蛇者说》中的“生”与“死”;《多收了三五斗》中的“贵”与“贱”都是可供我们比较的材料。

当然,比较类型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比较既是横式比较又是求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作者: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 唐露)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