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案选粹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教学设计(最全)

http://www.19mini.cn   2019-12-04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雪中飞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教学设计。包含试卷结构分析、知识点归纳、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等诸多内容。内容全面、系统,是师生期末复习的最佳参考资料。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文言文

  复习目标: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含成语)、区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掌握常见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句子;感悟句子节奏,会断句;识记主要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写作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词句及内容理解。

  复习难点:答题技巧。

  复习方法:引导理解,实践运用。

  媒体运用:PPT、白板、实物投影仪

  步骤过程:

  一、 主要知识及答题技巧

  1. 文学常识

  熟记作者、字号、朝代、评价、代表作及文章出处。

  (1)《咏雪》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的《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的《方正》篇。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孔子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

  (3)《诫子书》作者诸葛亮,选自《诸葛亮集》卷一。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

  (4)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原文共三则,本文选的是第二则。《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5)《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7)《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为晋代人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实词解释

  (1)常规词语:如“愠”“夺”“殆”……【识记】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门外戏(玩耍)

  ·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下车引之(拉,牵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思而不学则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将复何及(来得及)

  ·一狼径去(径直)

  ·屠暴起(突然)

  ·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目似瞑(闭上眼睛)

  ·狼亦黠矣(狡猾)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仍从(跟从)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顾野有麦场(看,视)

  ·积薪其中(柴草)

  ·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止露尻尾(屁股)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止有剩骨(仅,只)

  ·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

  ·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

  ·天果积气(果然、果真)

  ·只使坠(纵使,即使)

  ·充塞四虚(四方)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国人道之(讲述)

  (2)通假字

  用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替代字叫做通假字。产生通假字的原因:①古今字;字不够用;古人效仿;古人别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尊君在不 (“不”同“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3)古今异义

  区分古今义不同,不能望文生义。一般情况下古今异有以下三种情形:①词义扩大(“文义”“水”);②词义缩小(“儿女”“君子”);③词义转移(“委”);④感情色彩不同。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

  ·去后乃至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相委而去古义: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与人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

  ·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 今义:安静、不嘈杂

  ·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不安全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

  ·少时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 今义:寄托

  ·身亡所寄古义:无,没有 今义:死亡

  ·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

  (4)一词多义

  一个词语在不语境中词义不同,故应联系语境判断词义。

      

  (5)词类活用

  词语在语句中改变词性和含义。通常有:①名词用作动词;②动词用作名词;③名词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④形容词用作动词;⑤形容词用作名词;⑥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把……当做……,认为……,感到……);⑦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6)成语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志 富贵浮云 箪食瓢饮 杞人忧天

  3.文言文翻译

  (1) 注意特殊句式

  ① 省略句:翻译时补充省略成分(补充部分加括号)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投以骨(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一狼仍从(省略了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顾野有麦场(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 倒装句:强调谋意思,翻译时按照正常语序。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

  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③ 判断句:通常格式“……者……也;……者也;……也”,也有不用“者也”的判断句。译为“……是(不是)……”)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非人哉!( “非”表否定判断 )

  (2)翻译原则

  ①组词释义

  双音节词语替换单音节词语。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 翻译:选择他的优点学习

  ②照录或更换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③增补与删除

  省略句酌情增补。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翻译:然而两条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 合译与分译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⑤调换顺序

  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

  例: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⑤ 直译与意译

  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意译)

  4.文章理解

  (1)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句首状语后要停顿;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2)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

  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3)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4)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5)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