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写作领航

王国维的“治学六不”范文7篇

http://www.19mini.cn   2015-05-06 来源:网络 作者:王婉听 等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作文材料】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范文引路】

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王婉听

国维的“六不”,斩去了治学浮夸的枝条,拒绝自以为是的喧哗,还学术谦谦之风、静静沉思的净土。做学问如此,做人亦应如此,不浮躁、不自满,虚心学习,淡泊宁静,方能有内在厚重的积累与人格的高度。正所谓: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也许正是因为腹无真材实料,胸无积淀成竹,聒噪者们才会高谈阔论、矜己排他、大肆吹嘘,摆出虚高的姿态示人,以寻得“存在感”。殊不知夸夸自论却示出了虚荣与短浅,贵自轻他却揭露了狭隘自满,到头来非但未能收获真才实学,反而将为人的品格也一并丢去。而真正的智者,则懂得于宁静中虚心学习,压低姿态汲取真知,汇集溪流,涵养蕴藏,成就一泓静水。他们不仅有踏实的学识,更有宁静专注、谦和深沉的灵魂。

寻访静水,我看到了季羡林的学识在四合院内扎实成长;沈从文的情思在边城中静静流淌;塞林格拒绝采访常年闭关,在他笔下的麦田中专注守望……他们从未放言高论、吹嘘渊博、议他短长,却为世人铭记与敬仰。深厚的内在积累不需要口舌之争予以体现,更不需要以此方式显示地位的崇高。正如杨绛与钱钟书最爱的诗歌所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正是因为这些沉静的灵魂明白,无用的争囔自夸只会使人浅陋,而沉淀与积累才能终有所得。

反观当下,有多少所谓的“大师”、“专家”终日鼓吹自己的观点,掀起口水战便打得不可开交;又有多少所谓的学者,将古今同行贬得一无是处,却只能用照搬甚至抄袭来的言论遮盖自己的“残疾”。他们为了虚荣与名利,大肆喧哗,上演着一场场学术场上的闹剧。而处于这“自媒体”时代中的当代人也不免陷入这等漩涡,为了在纷繁的观点中为自己打出响亮的名号与招牌,他们声嘶力竭地发表意见,万苦不辞地纠正他人,仿佛这样才不至于在这庞大的媒体中迷失。可是,他们最终却轻浮了思想,无所沉淀,落得个浅薄的结局——浅薄了学识,也浅薄了灵魂。

是时候重拾国维的“六不”,呼唤“静水”的深度了!西谚云:“闭上嘴巴,我便打开了心窗。”那便如其所示,不去浮躁自夸,而是静心研究;不去放言高论,而是多一份反思与沉淀。

唯有此,才能出现更多真才实学者,更多品格凝练者;唯有此,我们才能还学术与思想一片宁静的天空。

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莫逞高论,修道立德在自身

孙慧敏

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曾要求他的学生谨记“六不”之训,即不放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

这番教训,透露出了鲜明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这便是治学之道,应作如是观:莫逞高论,修道立德在自身。

确实如此,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当各种思想文化如“标新领异二月花”般方开方落,层出不穷,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引领一种专注的生活,显得尤为可贵。因为论思想,我们不会信任那些显得生无可恋的微博公知与大V,而是会相信那些怀着朴素的爱国心与责任心踏实做事的人;论学术,我们难以相信那些指着锈迹斑斑的青铜剑就信口开河成“寒光凛凛”的伪专者,我们更愿意钦佩的是那些真正在实践中,在深潜中,在经历了困苦磨难后依旧坚定专注的学者;论科学,我们不会相信那些叫嚣着“我就是科学”的伪科学达人,而是会期待从实验室中孕育出来的朴实谦虚的科学家。毋庸置疑,后者没逞高论,一样见解独到;后者不吹嘘自己,一样人格高尚;后者经历的艰难困苦,一样会玉其于成。我们乃至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看重的,并非是分贝的大小或是头衔的多少。

那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修道立德的自身的坚定信念与诚义行动。诚如白落梅所言,“真实的情感与丰沛的思想,能让一片荒芜的土地瞬间滋长出繁华”,专注于思想的高度,倾心于自我的历练,便可让一切所谓权威,所谓超人的思想钳制土崩瓦解。是的,这确实是一个收藏过太多人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故事的世界,可我们亦可以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栽种思想与信念,然后默默地坚守静静地积淀悄悄地充实,要相信,我们潜心于所爱的努力,我们不困外物变节的执着,亦会是这个世界期许的卓越风采。

其实不难。只要做一个专注倾听而不是喋喋不休的问道者,只要做一个虚怀若谷而不是趾高气扬的求学者,只要做一个脚踏实地而不是只尚空谈的实践者,只要在王国维、陈寅恪、沈从文身上汲取认真正直、踏实勤勉的精神力量,我们也将成就坦荡前途。

莫作蜂鸣,莫逞高论;莫求浮华,但问执念;莫自矜夸,应求尽善;修道立德,在于自身,如是而已。

秉承“六不”做学问

丛琬晶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一生严谨治学,低调求学,为我国国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要求他的学生做到“六不”,即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在我看来,今日求学治学之人,皆应秉承“六不”原则。

当下,我们少了“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者,却多了“意粗气躁,一事无成”的懒人;我们少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谦卑态度,却多了许多网络青年作家口出狂言指责曹雪芹,贬低《红楼梦》的可笑言论;我们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义凛然,却多了拼命“搏出位”,追求金钱利益的势利学子——做学问的初衷变得不纯粹,学风日下的社会习气四处弥漫着,令人堪忧。

这“六不”遗训,体现最基本的做学问的原则,它是每个做学问的人都应恪守的底线。不吹嘘,不自夸渊博,启示着我们治学过程中应踏实严谨,不好高骛远,而是专注于当下。不抄袭他人言论,则是最起码的对知识、对他人的尊重。这些看似平淡浅显的道理,却在今日被大批学者轻视。所以,是时候拾起“六不”的标尺,将其作为做学问的基本准则了。

这“六不”遗训,还体现一个人治学的态度。最崇敬季羡林老先生对待知识的专一态度,梵文,吐火罗文,在今天看来依旧冷门,而季老却能一头扎进典籍里,牛棚下,图书馆中,都能看见一位老人潜心钻研的身影。于是,季老在漫长孤独的治学路上,上下求索,开拓出一片天地——不放言高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人渊博,正是对季老一生求学态度的最佳形容。

这“六不”遗训,更体现做学问之人的精神和风骨。一位学者从不放言高论,他必定如竹子一样,虚心而有节;从不攻击古人,他必定尊敬历史,以社会责任为己之担当;从不吹嘘,不夸渊博,他必定有深谷幽兰的高贵气质和淡泊平静的悠悠芳香;从不抄袭他人言论,他必定有一番气节和傲骨。

梁启超著有《少年中国说》。“少年之将来,乃国之将来。”今日,我们做学问的原则、态度、精神和风骨,实昭示着中华民族文化之将来,今日,每一青年学子,却应秉承“六不”遗训做学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