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写作领航

作文指导:议论文写作技巧十五法

http://www.19mini.cn   2014-12-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援用称引法 所谓“援用称引”,就是在议论之中,将有关言论拿来为我所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以增强说服力。引用的范围,或名人名语,或格言警句,或成语谚语,或古今诗文,或凡人实话,等等。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一:援用称引法

所谓“援用称引”,就是在议论之中,将有关言论拿来为我所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以增强说服力。引用的范围,或名人名语,或格言警句,或成语谚语,或古今诗文,或凡人实话,等等。它们有的可以充当论点,统领全文,有的可作为结语,归总全篇,但大都则用在本论之中,作为论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论证力量,揭示问题实质,充实议论内容,增加行文色彩和主题的可信度。

援用称引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暗引,又叫间接引用,并非原文原名照引,而是由作者归纳概括提炼后转述引进,即引其大意,形式上不用引号,对于那些引语过长而又非引用不可的,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明引,又叫直接引用,则是将原文原句照摘入文,或语段,或文句,或警词,形式上须有引号标出,这种方式具有片断性和可信度,因而在写作实践中普遍见用。

例如《说谦虚》这篇短论,文章虽仅千把字,但引用就达六处之多,而且都是直接引用,都以引号标出,鲜明醒目。这里,既有开篇见引,以作中心论点的;也有收束见引,用作归总全篇;更有正文见引,用作论述证明的。这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而深刻。引用的文字,多则十几字,少则六个字,它们分别出现在相应的恰当的段落之中,短小精悍,灵活生动,与作者的论句融会贯通,和谐一体。引用的内容,互不重复,颇具匠心:"谦受益,满招损”,是引古代格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引古代名家著作中的警句;“哪里来的异端”,是引反面言论;“吃一堑,长一智”,是引社会俗语;“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九流三教,无所不通”,是引旧小说中的套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引领袖名言。这些引用,形式不同,内容有别,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援用称引,十分成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援用称引的正确性,不可断章取义,任意歪曲,更不能杜撰捏造,冒名顶替,张冠李戴;二是要注意援用称引的和谐性,要加以选择,不能乱引,要从内容、句式、风格、词语、修辞等方面综合考虑,使之与上下文吻合一致,不可若即若离,似连实断;三是要讲究援用称引的科学性,要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堆砌重叠,因为我文为主,引语为客,援用过多,便反客为主了。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二:以退为进法

所谓“以退为进”,是指以退让作为进取的手段。军事上,“以退为进”,能更多地消灭对方;拳击时,“以退为进”,能更狠地击倒对方。如果将这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就能够很好地说服对方,有助于论证力量的增强和论证效果的表达。

以退为进法在论证中的运用,一般体现在有关语句上,简明扼要,内容具体,文字不多,少则一两句,多则三五句,这些句子,在关系上表现为转折复句或转折句群。例如:

①不俭而能廉的人古来的确是有……但是因讲究奢华而大搞贪污或横征暴敛……的人,那可就更多更多了。(《应该敢提“俭”字》)

②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友邦惊诧论》)

③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同上)

④不错,这个宗旨很好。但是要问,在最热闹的大马路,是游行演讲的学生,是聚集听讲的群众,却给排枪打死打伤打散,这是什么样的治安?(《华队公会的供状》)

⑤不错,这也很正大。但是要问,同胞被屠了,……这对于国体有没有损伤?(同上)

以上五例都用了以退为进的议论方法,据例可知,它表现为这样四个特点:

一是比直接进击更为有力。它犹如以拳击人,先收拳于怀,运足气劲,再猛攻对方,治其于死地,这是以退为进方法的主要特征。在句式上,它往往先肯定,后否定,肯定为“退”,否定为“进”,肯定在于蓄足进势,否定是肯定的目的所在。在遣词上,退进用词十分明显,如例①的“的确是有”,例②④⑤的“不错”,例③的“即使”都是“退”;各句中的“但是”都是“进”。这样,先退后进,以退为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二是既有独立性,又具附着性,为全文总的论证方法服务。如例①④⑤就是为举例论证服务的,例②③为对比论证服务。三是由于它进攻性很强,论证力很盛,所以常被用于驳论之中,如以上五例,都出自驳论文,从而提高了批驳效果,增强了驳斥的战斗力。四是它的体现单位是语段和句子,因而生动灵活,用来比较方便自由,易懂好学。

运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进行论证,要注意两点。一是它往往用于本论之中,引论不用,结论少见。同时,它又是议论的高潮,或加强力量,或增加深度,所以要掌握好节奏和火候。二是在立论中一般不用,即使偶尔用之,也要讲究分寸,防止语“进”过度,使人难以接受而影响说理效果。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三:正反对比法

所谓“正反对比”,就是正面和反面对比。对比的内容,既可以是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对比;对比的形式,既可以是句式、词语的正反相照,也可以是时间、人物的正反相对,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既可以用于立论文中,也可以用于驳论文中;既可以用于议论之首,也可以用于议论之末或议论之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突出文章阐述的是非,具有较强的论证效果。

正反对比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运用对比,从头至尾,处处有对,段段有比。例如《说谦虚》一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围绕“谦受益,满招损”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对比纷呈。首段,“谦受益”与“满招损”,是论点对比;收束,“虚心使人进步”与“骄傲使人落后”,是结论对比;中间的二段“不认识“与“认识”、“无知”与“有知”、“很多知识”与“知识不够”、“有涯”与“无涯”,三段“不少科学家”与“顽固愚昧的统治者”、“光辉”与“黑暗”,六段“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与“自满的态度”等等,是本论对比。可见,这篇短论,无论是摆事实,讲道理,还是援引用,大都是以正反对比的形式出现的,既从正面论述了“谦虚”的意义,又从反面阐明了“骄傲”的危害。这样,一正一反,正反互补,对比映衬,使文势迭宕多姿,使说理严密透彻,有力地突出了正确观点。

二是局部运用对比,只在文中某一处或某几处出现。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就是这样,全文21个自然段,五段的“当面”与“背后”、“开会”与“会后”,七段的“只要”与“不要”,十三段的“大事”与“小事”,十七段的“第一位”与“第二位”,十八段的“不说”与“行的”、“对人”与“对已”,二十段的“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正确”与“不正确”、“他人”与“自已”等。这六个段落的对比,将两种鲜明对立、截然相反的内容放在一起,无需多言,正与反一目了然,观点倾向十分清楚,充分体现了对比说理的鲜明性和说服力。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要注意两点:一是正反顺序的客观安排要合理,或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排序的依据是主题和文题,如《说谦虚》以“正”在前,《骄必败》则又以“反”在前,这样对比,行文井然,正反有序,才不致于杂乱;二是要认真取舍,因为可以构成对比的事物和内容太多,正反词语、正反警言、正反材料、正反人物、正反现象等等,要根据需要,精心选择,灵活运用,以增加行文的色彩,使之变化多姿。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四:实例史据法

所谓“实例史据”,就是通过列举事实、陈述例子、摘引历史故事来阐述道理,论证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摆事实”,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典型事例,可以胜过许多说教,增强说服力。

实例史据法的显著特点,是让事实说话,在表达上是以叙述为主,是大议论之中的小记叙。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叙述实例史据的文字比较详尽,具有介绍始末、交代原委、陈说经过的功用和特点。比较生疏、知者甚少的例据,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如《谈骨气》一文就是这样。文章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具体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一是文天祥兵败被捕,拒绝引诱,写诗明志,慷慨就义;二是穷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三是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死不屈。三个例据,三段叙述,都在二百字以上,比较具体详尽。作者选择这三个事例很有讲究,从时间来说,两个古代,一个现代;从人物身份来说,一个士大夫,一个平民,一个知识分子;从在文中的作用来说,一个证明“富贵不能淫”,一个证明“贫贱不能移",一个证明“威武不能屈”,而且,三个事例的安排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一对应,吻合一致,共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可见,这三个论据,概括力强,覆盖面大,起到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论证效果。

另一种叙述实例史据的文字十分简洁,多则几句话,少则一句话,比较概括凝炼,可以随时拈来。这种论据,人们一般比较熟悉,无须详述细说。例如《理想的阶梯》,全文不足二千字,而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实论据就达十五人,请看第六节的一段文字:“但今日的处境,总不至像布鲁诺、伽利略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至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习写作吧?”短短一句话,就用了三个世界名人实例,概括而简炼,真实而典型,点到为止,见好即收,驾轻就熟,议论风生,堪为用据高手。

运用实例史据要注意四点,一是所举例据要真实,有根有据,切不可凭主观意愿而杜撰捏造,那样就站不住脚,就失去了可信度。二是所举例据要典型,有代表性,有概括力和普遍意义,否则就缺乏说服力。三是列举论据与议论说理之间要有适当的过渡文字,使之衔接无缝,和谐无痕,如《谈骨气》中“南宋末年"、"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等,就是三个论据的引入过渡文字。四是列举论据的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切不可叙述过多,喧宾夺主,冲淡议论而偏了文体。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五:纲目总分法

纲是网的总绳,目是网的分眼,它们之间是大与小、总与分的关系。所谓纲目总分,是指办事要抓住主要的来带动全面,这种方法常被议论文所拿用,成为一种颇受青睐的结构技巧。用纲目总分法进行论证,可以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阐述清楚,使文章条理明晰,有助于读者把握行文的要领。运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总—分—总”法,即纲在首尾,以首为主,提纲挈领,中间为目,从几个方面,按一定顺序,具体分说,以形成首尾呼应、严丝合缝的缜密结构。例如《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就是这样。文章开头为纲为总:“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树纲拎总,统领全文,点明题目,简明扼要。然后按纲的句式排序,用两层两个设问引进分说:“什么叫做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什么叫妨害他人的习惯?”并列相垒,先后有序,细说总纲,具体阐述。结尾再现总纲:“……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句式与开首一样,归纳与中间一致,句序与前文相同,纲目总分,配合密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另一种是“总-分”法,它与第一种结构方法有同有异,同者为开头和中间,开头总议,中间分述;异者为结尾,总纲没有再现,不再呼应篇首。它用墨经济,显得干脆简洁,例如《怀疑与学问》便是。这篇文章共分五节,先通过两节引用,摆出总纲:“学者先要会疑”,然后用了三段文字,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论,一段一个内容,每段内容要点又放于段首,分明可见:一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二是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三是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和“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就全面而又具体地分说了总纲,论证了治学要有怀疑精神,收束嘎然而止,干净利落,别具一格。

第三种是“分—总”法,与第二种正好相反,纲在结尾,有的是中心论点,有的是归纳收结,有的是二者合一,纲前内容表现为“分”。因此,它入文干脆,开篇即“分”,无引渡转换文字。例如《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分”,从两个方面论证问题,一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二是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第二部分为纲为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既指出了两个论断对于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意义,又自然归结收总,水到渠成。

运用这种方法,一要注意“分”的部分之间的关系必须表现为并列,如存在因果、主次或递进关系,一般不用这种方法。二是要注意“分”的部分安排顺序一定要与“总”的部分句式或内容的顺序吻合一致,一一对应,以免杂乱。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六:层递深进法

所谓“层递深进”,就是一层进一层,逐次递进,逐层深入,是一种常见的议论方法。这种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纵向结构,但又不是时间的延伸,内容的承接,而是议论的步步深化,阐述的层层拓进,使读者沿着行文顺序,对所论的问题有个深层的了解,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层层深进法,开篇一般先设置深进的“点”。这个“点”既可以是中心论点,也可以是中心论题;既可以是某种现象,某件事情,也可以是某种言论,某个警句、格言、诗行、对联等等。然后由此为端,逐层剖析、论证。例如,《事事关心》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文章以一副对联开篇,耐人寻味,没置深进之“点”,接着,沿着这个“点”,介绍它的出处,交代引用动机,阐释对联含义。在此基础上托出中心论点:“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然后,先古后今,以古论今,围绕中心,正反论证,先评价对联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渊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一分为二,公正客观。经过这几步深入议论,对联可借鉴之处已一清二楚,于是,用一节文字过渡,转入深层论述,指出只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是不对的,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也是不对的。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将古人古事,众多道理,浓于笔端,既收总全文,又强调了中心,新颖独到,读来兴味盎然。

层递深进法论证问题,论点的出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开头,提纲挈领;二是中间,承前启后;三是结尾,与结论融合;四是题目,鲜明醒目。前两者较少,后两者居多,这是由层递深进的特点所决定的。

运用层递深进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深进的“点”确定之后,要紧紧扣住不放,集中专一,顺延拓深,始终如一,不枝不蔓,以免影响阐述深度;二是层递深进要自然和谐,内容发展要步步加深,词句过渡要层层衔接,避免跳跃性而造成断层裂痕;三是要讲究收束之深的“度”,防止夸说过分而牵强附会。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七:中心包围法

所谓“中心包围”,就是先确定一个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然后围绕它,选择有关材料,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包围中心,表现中心,论证中心,是一种比较方便自由的议论方法。

中心包围的具体运用,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并列式包围,即包围中心的那几个部分,那几个内容和方面,形式上是并列关系,位置可以互换,先说哪个,后说哪个,对中心都没有影响。例如,《理想的阶梯》就采用了这种议论方法。这篇文篇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围绕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包围:第一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第三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三个方面,修辞上构成排比段,内容上互不重合,各自独立,形式上并列相垒,无主次之分,无轻重之别,无论哪一个,先说后说都无不可。但都受制于中心,服从于中心,统率于中心,印证于中心,论证严密,层次清晰。《俭以养德》亦运用了这种方法。

二是非并列式包围,即包围中心的那几个方面,或相承关系,或主次关系,或因果关系,其先后顺序有讲究,不能互换。例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的第一部分,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首句是第一部分的中心论题:“我对于我国献身科学的青年们的希望是什么呢?”围绕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虚心”,“第三,要有热情”。这三个方面,有主次之分,先主后次,先详后略,前者用了五段文字,中者用了三段文字,后者只用一段文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层次清晰,有理有据,有物有序,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中心包围法论述问题特点,是行文自然灵活,结构变化多姿,讲究与中心配合的和谐性,讲究几个方面包围的完整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搞清包围的那几个方面的关系,若为并列关系,论序可以随意,除此而外,均有讲究,就要注意先后顺序。其次是要注意几个包围内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做到既独立相存,又互相关照,其标志,有的是词语依次转换,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的“首先”、“第二”、“第三”等;有的是以相同或相近的句式过渡,如《理想的阶梯》中三个包围内容的句式均为“理想的阶梯,属于……的人”,它们分别放于段首,提纲挈领。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八:设喻明理法

所谓设喻明理,就是巧妙地运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懂的事物来作比喻,以说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从而达到以喻明理、喻至理明的效果。

用设喻明理法,可以改变议论文常见的那种枯燥、严肃、呆板的文风,增加论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倍受人们喜爱青睐的一种议论方法,是修辞手法与论证方法有机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喻证法”。

设喻明理法在议论文中的具体运用,从篇幅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用设喻明理法,即全文上下,自始至终运用比喻手法来说理。例如,《太阳的光辉》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首先,文章的题目就运用了比喻,具体形象,含义深刻。然后,第四段挑明比喻:“我看用太阳的光辉来比喻我们党所领导的六亿五千万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太阳”喻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光辉”喻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接着,以此为喻端,喻如星辰,频繁点缀,正喻反喻,交错出现。太阳有“黑点”,我们的事业也有“缺点”,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就否定了太阳的“光辉”,也没有因此就否定我们事业的“成绩”。“黑点”无损于太阳的“光辉”,“缺点和错误”也无损于我们事业的“伟大”。太阳造就了人类,“普照大地”,“光明磊落”,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造福人类,“虚怀若谷”。这些,在文中不同段落的关健地方出现,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二是局部用设喻明理法,即在文中有关地方,恰当地用上一两种比喻,如初春的花蕾,点缀其间,灵活闪现,它不具备通篇的整体性和相关的连贯性。例如,《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运用了这种局部喻理的论证方法。文章以“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脸是应该经常洗的”等日常生活现象,来比喻人的思想和党的工作“也应该打扫和洗涤”;用“积满了灰尘”和“灰尘满面”,比喻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受到侵蚀;以“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比喻社会中各种危害党的思想意识和作风,等等。这种比喻,既有一定的联系,又独立存在,配合密切,喻理恰当,使比较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具体,易于理解,大大增强了论证效果。

设喻明理法是一种运用较为普遍而又十分灵巧的议论方法,但要用得好,应注意两点:一是“喻”与“理”之间的相似点必须是人们所能理解的,要由喻及理,由浅入深地将其揭示出来;如果不顾“喻”与“理”之间的一致性,往往会弄巧成拙。二是设喻的前后,要加以适当的引渡和阐发,以达到“喻至理明”的效果。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作文指导作文技巧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