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写作领航

2013东莞市高中语文教师高考下水作文竞赛一等奖6篇

http://www.19mini.cn   2013-07-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李曙光等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我们怎样面对捐赠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李曙光 古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益面前,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境界。面对着富人善意的捐赠,穷人们的态度迥然不同,我最欣赏的是这样一种人:“犹疑着接受了捐赠,并决定将来偿还富人。”

乐善不止于捐助

虎门中学 蒋芸云

雪中送炭,济人于困境,这种乐善好施的利他行为无疑是为人们崇尚的。自古我们便有儒家的“仁爱”,佛家的“慈悲”,道家的“积德”,墨家的“兼爱”,它们尽管表述各异,但其中救人济世的准则、悲天悯人的情怀却深为一致。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也因捐助形成了与政府救济同等力量的慈善事业。

然而,乐善不能止于捐助。仅有捐助,对被助来说,欣然接受者,能解决一时之困,却可能因此滋长守株待兔坐等捐赠的懒惰心理,甚至暗生感恩戴德的奴婢意识;勉强接受者,姑且不论其为解燃眉之急而决定的偿还之时间与可能,就其作为社会弱势偿还的代价很可能就是其家庭的全部幸福;至于拒绝者,深感被施舍的难受,尊严在贫困之上再受摧折。而从捐赠者来讲,抑或在对方的感激涕零之中增长傲气,抑或在弱势者面前助长贵气,抑或在被拒之后产生不能理解的怨气,总之,若非大慈大悲之人,即难保持平和之气。

乐善基于赈灾救援,急难解困,但又必须超越“救助”与“同情”的层面。这让人不禁想起屠格涅夫钱囊空空时面对老年乞丐红肿之手的惶恐:“请勿见怪,老哥,我什么也没带,老哥。”这一难以为情之举又何尝不是乐善。身处困境之人需要的还有比金钱与物质更重要的东西。那里自有一份人人需要的尊严,不食“嗟来之食”,是维护那份神圣而脆弱的尊严,拒绝没法回报的施舍同是为了那份神圣而脆弱的尊严,接受捐助而铁定要偿还仍然是守护脆弱而神圣的尊严,故乐善应是受助者人格尊严之上的捐助。

捐助往往能急人一时急,却难济人一生之困,比捐助更为可贵的善举应是长期的扶困,让受助者自立自强,自我发展——“助人自助”。此刻,恍然明白港澳慈善为什么多在大陆修建学校,发展教育;此刻,恍然明白巴菲特在捐赠巨额财富之时,却宣称:这笔钱诚然可观,但从相对价值角度出发,每天都有许多人向他人赠予更多。无可否认,这种赠予往往远比金钱更有价值。对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孩子来说,从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师益友处获得培育,远比得到一张支票更珍贵。

人人都需要救赎,捐助者亦然,台湾慈济证严上人曾为捐助者的建议:为人间福祉付出,也是为自己造福。助人者亦宜自助,以养“吾浩然之气”。

“在最黑暗的角落,点一盏灯;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扶贫助弱的途中,在捐助之上,同时点燃一盏心灯,更多一些心灵关怀,为生命带来火一般的热情。

(52分)

慈善的三种境界

东华高级中学 褚 峥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后,热心于慈善事业,对三个贫困的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捐助,这当然值得大家赞美和学习。不过,我认为慈善也有三种境界。

施人钱财,是慈善的第一种境界。人一阔,脸就变,为富不仁,铁公鸡,该是何等卑琐?他人有燃眉之急,慷慨解囊,堪比及时雨;国家处水深火热,毁家纾难,犹如雪中送炭,这是何等高尚!

不过此种慈善有时难免会遭遇尴尬。古代的黔敖就遭遇过。齐国饥荒,黔敖热心慈善,煮粥接济灾民,但就因为对一位灾民说:“嗟,来食。”(喂,来吃。)当即遭到这位屌丝的严正拒绝。假如当时他加一请字,我想就应该没有以后的事了。之后无论他跟在屌丝后面怎样道歉,人家也不吃了,直到饿死,留下高洁的美名。千百年来,当评论家对“不食嗟来之食”者不吝赞美之辞时,我们可以想见黔敖先生如地下有知,亚历山大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想千百年后的陈光标先生会有同感。在台湾洒5亿台币发红包给台湾低收入户,不可谓不慷慨,但据说也颇受冷眼和批评。出力不讨好,这样的慈善,让古今的慈善家自己很受伤。

看来,施人钱财的慈善,确有不足,有时竟然会使那高尚之士精神受辱;另外,还有一个天生之不足,即施舍之钱财毕竟有限,治标不治本,并不能彻底改变穷人的命运。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说一位慈善家看到一个村子太穷了,每户发一头猪,两年后回来,他期望猪变成了猪群,可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屎,因为早就被村民吃掉了。穷人依旧是穷人,并没有因为他的施舍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慈善的第一种境界固然美好,但有时不免局促。

授人以才,是慈善的第二种境界。“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梁山好汉语),授人以才,方可彻底改变穷人的命运。授人以鱼,只能吃一顿;授人以渔,方可吃一生。古有武训,靠乞讨来办学,让多少穷小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今有李嘉诚、邵逸夫、“中国合伙人”,通过办教育,让多少屌丝得到了“金手指”,实现了“中国式梦想”的“逆袭”。由此可见,授人以才,远胜过授人以财,慈善的第二种境界实在开阔。

布人以道,是慈善的第三种境界。物质的丰富并不能解决心灵的痛苦,苦海无边,怎样才能让众生找到一条脱离苦海、走向幸福的路径?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他发现无论穷人还是富翁,都难以摆脱痛苦忧愁,我们好像没有听说他向穷人施舍他老爸的钱财,而是走向了一棵菩提树,冥思苦想,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解脱痛苦之道。从此布施天下。目前,世界上据说有上亿的佛教徒,他们经由佛祖指引的道路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或正在享受着佛道带来的心灵的快乐。孔子杏坛传道,有教无类,穷小子如颜回等如坐春风,以至“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古圣先贤,他们所布之道,给人一种人生的信仰,让人无论穷富,均能找到通往幸福的终极道路,这才是最高的慈善。布人以道,慈善的第三种境界何等高远!何等神圣!

综上所述,慈善有三种境界,施人钱财,授人以才,布人以道,第一种境界美好,但有不足,第二种境界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的贫穷,第三种境界能解决心灵的贫穷。

(52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