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写作领航

高考秘笈:让54分以下的作文离你而去

http://www.19mini.cn   2013-04-15 来源:互联网 作者:李卫全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高考即将临近,如何有效应对占据近半壁江山的作文,自然又成了广大师生关注的话题。

高考即将临近,如何有效应对占据近半壁江山的作文,自然又成了广大师生关注的话题。

(一)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再认识

作文的本质是信息的传达,即运用一定的素材和自己的语言方式有序地传达对某一话题或对象的相关思想观念,其中,思想是信息“核心”,素材是信息“载体”,语言是信息“通道”,而信息的有序组织便形成结构。从作文的层次来看,合格与优秀这两个层次足以概括中学生的实际写作状态,评价也显得简单而易操作。基本要求做到了即合格,有所突破即优秀。

合格作文重在规范。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两不”“两无”:不偏离话题即合题,不含糊其“文”即明确,无思想问题即健康,无脏乱卷面即清洁。以合格为前提,文章在细节处理、语言表达、文章结构和思想内涵等方面只要有某一(些)方面突出或有所突破便是优秀作文。

正如舞蹈之于舞步、翱翔之于起飞、遨游之于潜伏,优秀必以合格为基础。先确保合格,再力求突破,这是高考作文应对之策。

(二)让54分以下的作文离你而去

1.守住底线,方可突破底线

高考中,我们要大胆喊出:让54分以下的作文从此远离!(注:满分为70分的作文。)那么,如何守住54分的“底线”,让任何写作层次的同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底线”上分数?

首先,我们得明确,任何文字、文段、文章,都应该表达写作者对某一对象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或是某一情感,或是某一观念,前者倾向于记叙性文章,后者倾向于论说性文章。譬如《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便属于前者,《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属于后者。要想获得“底线”分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对文章话题的准确“判断”和对这一“判断”的强调表达。

(1)准确判断

准确判断,也就是给文章以准确定位。就已提供话题的作文而言,关键在于选好一个恰当的角度,特别要学会分解,化大为小,便于操作。譬如“修身”这一话题,我们便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进行分解:

①是什么:谈修身的内涵,如炼人格、修骨气、养静心、育意志、修正气等;

②为什么:谈修身的价值,如修身与人生、修身与社会等;

③怎么样:谈修身的方法,如读书、艺术、亲近自然、走进古迹等。

有了如上的分解,准确判断就显得轻松易得了,譬如“修身贵在养气”“修身是人生的必修课”“读书以修身”等。

对于没有提供话题的作文(主要是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我们要善于抓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倾向,并学会围绕主要对象进行追问——为什么、怎么样,以帮助我们判断,给文章定位。譬如下面一则材料:

《於陵子·人间》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此材料的主要对象是蜗牛(抓蚂蚁就不妥),主要关系是蜗牛与其梦想等,主要倾向是对蜗牛行为的质疑或否定。审题时可围绕蜗牛的结局问“为什么最后郁郁而终”“为什么没能实现其梦想”或“怎样才不会这样”等,最终可以得出话题及其判断,如“凡事要量力而行”(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心在当下”“梦想要靠行动去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

(2)表达判断

“判断”是航向灯,要照亮全文,也就是要贯通全文。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篇论说文、一篇散文,行文中不是多次表达着对“拿来”和“清、静、悲凉”的评说或抒发么?具体而言,我们写考场作文时,表“判断”的情感句或观点句从标题到行文要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使文章避免偏题或跑题,还可不断引起阅卷者的注意,避免阅读评判的偏差。需要提醒的是,如选择记叙性文章来表现某一话题,话题判断往往不便于表达,以至于有的同学完全忽略了这一问题。那该怎么办呢?除了标题或文中抒情议论句上注意体现外,设置一小段“题记”或“写在前面(的话)”也许更为适宜。

2.亮化首尾,30秒定海神针

高考作文如同舞台走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亮出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优势,赢取观者的眼球,结束时还要尽量留下回味,或加深印象。从这一角度来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显得至关重要,它们如定海神针,30秒之内可以锁定阅卷者的评判心理。

除非万不得已,我们一般不提倡开门见山、简单切入这种开篇方法;更多地要体现蓄势和铺垫的行文思路。主要的开头方法有:

(1)起兴类比

先以简洁的语言描写其他事物或景象,然后引出所言对象;注意前后间要尽量构成类比或比喻关系。这样的开篇往往由远入近,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和舒畅。如:

黑夜,是对黎明的等待;寒冬,是对暖春的等待;猛烈的暴风雨,是对碧空如洗的晴朗的等待。

漫漫人生,就如同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旅游。不如意了,也无需慌张,等待吧,只要让我们走过那些多事的春秋,阳光总能照耀着你翻越那些坎坷的山头。

作者从大自然现象落笔,起兴类比,自然引出生命中的等待这一命题,联想自然,烘托有力,生动别致,令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