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唐雎不辱使命

http://www.19mini.cn   2012-03-31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飞雪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人教版九上中考文言文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四、内容主旨 :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五、段落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六、内容剖析 :

1、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唐雎: 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2、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1)、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2)、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七、典型题解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2、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答: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

3、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答:面对王咄咄逼人的威势,唐雎从容镇定,答语不卑不亢,即重申了安陵君的意思,又更进一步断绝了秦王的念头;当秦王恼羞成怒用所谓的“天子之怒”相要挟时,唐雎以死相拼,最?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败下阵来,认识到安陵小国不可欺,所以说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4、唐雎的使命是通过 外交途径来缓解两国之间的矛盾。

5、第一段的作用是:交待唐雎在吞并与反吞并的情况下出使秦国,任务艰巨,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6、读了本文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答: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例如: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搞抗曹。

8、从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知道秦国最终还是灭了安陵,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你觉得唐雎这个人物值不值得赞颂?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