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参考

《河中石兽》“竟”字释义辨析

http://www.19mini.cn   2017-05-11 来源:不语居 作者:卜庆振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2016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清代纪昀《河中石兽》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教材注释中,将“竟不可得”的“竟”字解释为:终了,最后。“竟不可知”的“竟”解释为“竟然”会更能表现这个出人意料的过程。

 

2016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清代纪昀《河中石兽》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教材注释中,将“竟不可得”的“竟”字解释为:终了,最后。这个解释,比2013版的人教版教材,已经有所改进。2013版的教材解释为:终于,到底。如果说“过了十多年,僧人寻找落入水中的石兽,终于没找到”,或者说“到底没找到”,感情上似乎有嘲讽的意味。2016版的教材,解释为“过了十多年,僧人寻找落入水中的石兽,最后没找到”,感情上就有所不同,有同情僧人,感觉到有些遗憾的意味。

2016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竟不可得”解释为“最后没有找到”,从文义是说得通的,但笔者认为,解释为“竟然没有找到”会更好一些。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竟”字前后文义的关联来看一下。此处作者所要传达的,是僧人寻找石兽时间久吗?寻找的过程,只用了一句话,“求二石兽于水中”。相反,此后的寻找过程,却叙述十分详细,也十分困难,如“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这样看来,作者此写僧人第一次寻找石兽,并不是想表现寻找时间之久,那是想表现什么呢?僧人第一次寻找石兽,是用常人常有的思维,在哪里落水,就在哪里寻找。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僧人这样做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落水处寻找,也是最简单的事情。结果呢?原地寻找却没有找到。结局的出人意料,才引发了后面的第二次寻找。“竟不可得”引发了“以为顺流下矣”的猜想。所以,从文义的关联上来看,此处“竟”字前后,作者僧人思考方式的转变才是关键。这样推断下来,“竟不可知”的“竟”解释为“竟然”会更能表现这个出人意料的过程。

“竟”字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出现次数很多,我们再比较一下,看“竟不……”的几个例子。

意必复来,暮竟不至。

秃子力已竭,竟不敢再语。

从文义上看,“竟”都有出人意料的意味。

笔者又搜索了与纪昀生活时期相近的明清笔记小说,“竟不……”的用法也大都类似。如:

《儒林外史》 清 吴敬梓

一连过了几天,女婿竟不在了,王玉辉恸哭了一场。

《陶庵梦忆》 清 张岱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艺苑卮言》明 王世贞

研摩白首,竟不能逮,乃谤言欺人云:“雕虫之技,壮夫不为。”

《子不语续》清 袁枚

呜呼!公能断狐,竟不免为盗所卖,岂非治妖易治人难耶!

鬼大喜,跳跃而去,从此竟不再来。

为什么“竟不……”多表现出人意料的意思呢?“不”表示的,是结果与前文的事理不一样,所以,用“竟”字承接前后,自然会表示结果出人意料。

当然也有例外,如《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

天曙,往觅其妇,竟不可得,疑亦为所啖矣。

此处也有结果出人意料的意思,但联系前文“天曙”,可知天刚亮就开始寻找了,后面怀疑妇人被吃掉了,寻找的原因是担心妇人遇难。这里的“竟”,表示寻找时间之长更为贴切,解释为“最终、最后”更符合文义。

综合起来,笔者认为,在明清笔记小说中,“竟不……”多表示“竟然没有……”或“竟然不……”,但也有例外。所以,“竟”解释为“最后”还是“竟然”,从文义前后的关联来判断是个关键。如果文义前后有转折,表现出人意料,解释为“竟然”较好。如果文义前面表示时间之长,结果不让人满意,解释为“最后、最终”较好。

 

作者: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卜庆振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