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参考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http://www.19mini.cn   2016-11-15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王宁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高中课标修订稿预计2016年底将正式公布。按教育部规划,明年9月将启动新一轮高中课改。自高中语文课标修订之日起,“语文核心素养”即成为众讼纷纭的“热词”。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语文教育教学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本期我们特约语文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和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王云峰教授为此撰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关问题做了权威阐释,希望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今天,我们推送王宁教授的《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的特质与目标

语文课究竟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语文素养所包括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释。首先,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它和思维是什么关系?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一切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所以,语文培养思维是最根本的,是实施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它覆盖一切教育内容,也与任何学科结成联盟。任何学科都包括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但语文学科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当代文化生活的建构更是语文课程必须关注的实践课题。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学科都面对审美问题,文学与艺术是审美的专门化。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在这一点上,语文和艺术具有分工的关系。但是,语言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方面,也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

素养虽然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但是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不是一个一个单独施行,更不是一个一个分别实现的。在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式,虽然有侧重,也都是综合推进的。下面举例,讲一讲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第一个例子。杜甫《秋兴八首·之八》中:“香稻(一作红豆)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唐以后历代诗话都要提及的一个诗联。按照西化的语法教条,这里是“倒装”,如果翻译,一定要把它倒过来,才能说明白。但是,具有汉语语感的人鉴赏诗,懂得唐代律诗句法的人来鉴赏诗,不论是从事理与心理,还是从字理与义理,都能很快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在汉语里,词的意义能指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它在语境中的指向可以确定。文字的构意和词的本义是相关的,《说文解字》有两个部首,《言部》与《口部》,这两部所属的字分列清楚:前者仅限人的言语行为,后者含人的语言之外的口部行为,以及兽吼、鸟鸣及禽兽的口部行为。这是汉字因意构形自成系统的表现。“啄,鸟食也”,字在口部,所以它只能指向“红豆”;“粒,如米之小颗粒”,一定是“红豆”指向它。“栖,鸟息也”,从木,只能是“凤凰”所指向,也只能指向处所“枝”。字理与义理不容随意解释,不用把句子颠倒过来,也绝不会理解错误,这就是汉语语感的作用。古人对这两句诗有“语反而意奇”之评论,必须在“语反”中体会“意奇”,如果按西化的语法倒过来,就失落了审美的要素。这里含有很多关于汉语特点的知识,是要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的。体会与归纳的过程,既是对语理的积累、对思维的训练,又是在领会母语特点前提下对审美体验能力的提升,其中当然包含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第二个例子。汉语里有一类这样的词:“推”和“推开”、“拉”和“拉近”、“提”和“提起”、“按”和“按下”、“拔”和“拔出”、“插”和“插入”等,前面的单音词和后面的双音词的概念意义是一样的。加补语与不加补语,概念的内涵没有区别。“推”本身就含有向主体之外的运动方向,“拉”正相反,含有向主体之内的运动方向。“提”含有向上的用力方向,“按”含有向下的用力方向。具有汉语语感的人,就会知道后面的所谓“补语”,只不过是把动词的方位特点显性化,并不符合语法所说的“补语”的定义。但是,单音和双音在附加意义上是有区别的——方位特点显性化以后,呈现出的是动作已经完成的附加意义,相当于英语的“完成体”。“推”不强调动作完成与否,但“推开”已经有了结果,就变成了完成体。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英语的语法范畴,在汉语里是融在语义中的,汉语是一种缺少语法形式,特别重视意义的语言。通过言语作品慢慢归纳,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我们的归纳能力,我们对西化语法就可以展开讨论,对汉语词汇现象的理性认识就会增加,对汉语词汇的特点就会有更深的理解。这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文化的理解,这个过程更是思维的训练。

这两个例子说明,每一个知识,每一篇文章,都不能当成纯粹的知识点,都不是分解开来的技术训练。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关注母语的特点,提升他们对母语特点感受的锐敏性,在他们心里注入爱国的情怀,养成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些,都要落实到运用自己母语、维护自己母语、发展自己母语的实践能力上。

我们还可以举无数个例子,说明语文课要增加语言知识,增加对语言的理性理解,但陈旧、教条的知识不适合语文,仅仅灌输知识不能达到语文课的目的;从语言事实出发获得对现象解释能力的过程,才是语文课必要的途径。语文课离不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但这是语文素养养成与提升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把分解开来的听、说、读、写技巧训练当成语文课的目标,显然是舍本求末。是否可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按照汉字和汉语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得到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知识链接】

核心素养是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课题,“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 )概念面世约有30年时间了。新世纪之初,核心素养概念出现在我国重要教育文件中。201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一批知名专家研究核心素养重点课题,并推动核心素养成为新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新鲜出炉。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态度的升级版,具有高迁移性与高生长性。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外延理应包括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态度体系中的核心态度。核心知识包括关键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核心能力从类型上说主要是阅读能力与交流能力,从生长角度说主要是思维能力;核心态度主要是认同度与热爱度。

我们理解“核心素养”一定要抓住“核心”二字,应该是中心、重心、中枢、焦点、主旨、重点……是最重要的最接近语文学科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将语文核心素养涵盖的四个方面再加以提炼的话,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应当是基于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语言在人的一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人们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语文综合资料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