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写作领航

材料作文“中国低智商论”导写及例文

http://www.19mini.cn   2013-04-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文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最近,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最近,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材料二: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最近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除了人均阅读量较低外,我国国民阅读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是“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读了这两则材料之后,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一角度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定,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这两则素材共同指向阅读量。在google一下就能找到一切的资讯时代,必须承认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生存下去。阅读之于个体的人,可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技能和能力;阅读之于民族国家,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可从“阅读的重要性”角度立意。

大前研一的观点无论对错,首先它无疑给了我们当头棒喝: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读书的耐心,很难想象它还会有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和执著精神。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不读书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我们应该从日本人的话中感到危机。由此,我们可从“危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发展”等角度立意。

当然,中国是否有走向低智商社会的危险,不是大前研一说了算,也不能仅凭目前国人的低阅读量就妄下结论。所以,在意识到危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未来,思考如何改变现状,不能失掉民族自信。由此,我们也可从“民族自信心”的角度立意。

【作文例文】

弱智心态比弱智本身更可怕

最近,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说:“中国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此语一出,立即受到精英们唇枪舌剑的攻讦。他们理直气壮地拿出锈迹斑驳的四大发明、文化遗产,要证明我们创造五千年泱泱文明的无穷智慧。

我们总愿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世界,不为继往开来,只求说一声:“瞧,我多伟大!”以此来掩饰自己讳疾忌医的空虚与羞赧。有人发出“写书的人越来越多,而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慨叹,但很快被所谓"OUT"的鄙夷与不屑所淹没。的确,汗牛充栋的图书馆无人问津,而各种“雷人”的“名嘴”却令人趋之若鹜。高山仰止的学问造诣不令人敬佩,“HOLD”住四座才令人叹服。不同于抗战时期的华北地区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躁动不安的社会已经容不下一帙书卷。

中国人历来都是不缺智商的,但我们为何会被外国人指责将成为弱智?撇开意识形态的因素不谈,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用书籍来陶冶蒙尘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那么我们现在正处于饥饿不堪的惨状。温总理说过:“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手里能够拿着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许多国家都在城市的各个路口与站台旁设立免费书架,供人们随时取阅。反而观之,省之,我们的公交站台上、地铁里,情侣们旁若无人地打情骂俏,三三两两的上班族讨论着绯闻八卦、家长里短,中小学生也在嘟嘟哝哝地抱怨着与不满着……这一切,能带来读书所能给予的精神升华吗?恐怕是只能让疲惫麻木的心灵在飞溅的口水中“相濡以沫”吧!这一切,也许就是弱智的外化体现。

我们身边有许多弱智的词汇在潜滋暗长着。什么“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神马都是浮云”等等,诸如此类。相对之下,创新的学术语言却沉寂无声甚至死气沉沉。既然我们有如此高的智商,为什么都用到了创造这些无厘头的哗众取宠之语上了呢?显然,这又是弱智的心态在作怪,它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骨髓与血液里,让我们迷失着,出卖着自己最原始也最本真的智慧,最终走向死胡同。

也许,“没文化,真可怕”并不只是一个噱头。少了书籍的民族,纵使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只能做被他国文化同化的牺牲品。毕竟,弱智的心态比弱智本身更可怕!

[点评]

文章在立意上一改常态,从“弱智心态”的角度入笔,写作视角独特。主体部分论证直逼现实,对当下大众对“名人讲座”的趋之若鹜、泛滥的“网络语言”哗众取宠等浮躁社会现象的批判入木三分。语言表达鲜活灵动,既有形象的社会生态描写,又有一针见血的剖析,做到了说理深刻而又不失生动。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