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辽阔厚重苍凉的东北平原,在三月的原野智商,碧蓝的苍天之下,我不奢望成为一朵花,于我而言,成为一棵草足矣,无需赞美与欣赏,甚至无需任何人的驻足与停留,只要拥有具足的快乐。
因为在这辽阔的所在,在生命大平等大自由的原野,本就没有标新立异的可能。
我忘记了,故乡三月的原野上蝴蝶是否在飞、蜻蜓是否在梦幻。作为孩子的我们追逐着一切我们所能追逐的。踢毽子直到黄昏,跳皮筋直到掌灯、直到母亲呼唤回家吃饭。
三月的原野应该满是芬芳,那里有草的气息,有花的味道。古诗中称之为“芳甸”。
我固执地想,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生命的最初没有和草与花凝视过,总归是一种遗憾。
人类的童年都是这样走过的,就像我们民族童年的吟唱。《诗经》里有太多花草的芬芳。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关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采蘩》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
“草”字中间有个太阳,是太阳的照耀让植物吸满了天地的精华,万千植物都让人类对之充满了诗意的遐想。
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这是曹公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了。绛珠也许就是王维笔下红色的相思豆,仙是气质也是魂魄,其实是一株草就可以了,无须有任何修饰语。
草是天然,自然是三月原野的最骄傲的主宰和最谦卑的奴仆。
植物花草给诗人艺术家最饱满的灵感和最深刻的哲理启示、
台湾作家三毛痴想自己的来生能成为一棵树: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树是全的敬畏的,是让人类黯然失色的。草与树的智慧,梅特林克曾专门写书赞美过。而我们人类却让太多的欲念痴想遮蔽了我们的诗心和慧眼。
没有比草与树更简单的生活了,没有比草与树更丰富的生命了。它们死在冬天却又和春天一起复活;它们凋零在秋风里却又疯长在夏日的暖阳中。
与时俱进退,抒发自有度,无怨亦无悔。它们无意于给世间带来一抹绿色,也无意于为人类搭起一地荫凉。
喜欢《金刚经》这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草懂得,花懂得,树懂得,三月的原野懂得。
因为三月的原野,因为宿命,我爱大地苍生岁月和语文。
在三月的原野中,我甘愿做一颗小草。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