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语文 > 趣味知识

书香盎然的读书诗(图)

http://www.19mini.cn   2014-05-0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对读书有一种独特的嗜好,因而在他们的诗作中,有不少以读书为题材的读书诗。这些诗墨意隽永,书香盎然,有一股淡淡的书卷气,读来令人玩味不已。

古人读书.png

中国古代文人对读书有一种独特的嗜好,因而在他们的诗作中,有不少以读书为题材的读书诗。这些诗墨意隽永,书香盎然,有一股淡淡的书卷气,读来令人玩味不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首写景诗,其实作者是以书喻“活水”,告诫人们“方塘”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才使其清澄明净,永不污浊。

“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尤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是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另一首同题诗更有名:“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从小到老好学不衰,这两首诗是他在75岁时所作。诗人晚年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锲而不舍,刻苦好学的上进精神却由此可见一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这里的“破”为书读得多之意。二句合用,既可赞美一个人的学问和文章都好,也可用来勉励人:要想文章写得好,就得多读书。书读得多了,下笔写文章才会文思泉涌,如有神助。

“尹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这是明代诗人文征明的《饮子畏小楼》诗。该诗通俗易懂,寥寥数语,将一个虽身居闹市,却依然埋头苦读的文人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诗句。古人所作的劝学诗甚多,该诗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为主题,劝导人们在有限的人生内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让光阴白白流逝。

“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是宋代诗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中的诗句。该诗通过“虽富而忧不足,虽贫却乐有余”的浅显道理,道出了知识是人类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缺其不可,同时也赞颂了古时文人爱书惜书的人生品格。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香。”这首诗名字叫《观书》,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唐代诗人孟郊的《劝学》诗,读来也别有意味:“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在殷殷的劝勉声中,是诗人在读书之余的仰首舒眉,有一点谢天谢地的喜悦。

不但如此,因为读书而有知音,而淡泊宁静的,更是让人心生羡慕。比如唐代皇甫冉的《送薛秀才》:“虽是寻山客,还同慢世人。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野色春冬树,鸡声远近邻。郄公即吾友,合与尔相亲。”有点书呆子气,更有点隐逸气。

当然,读书并不完全是快乐的,有时更需要一颗青灯古佛的心。我们可以品味一下宋代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其实,中国古人读书,外国人更是不乏读书者,也不乏读书诗,如美国当代诗人埃米莉·迪金森:《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

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

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

也没有任何骏马,

能像一页欢跃的诗篇。

最贫穷的人也可如此跨越旅行,

而不必被迫为通行纳税;

这运载人类灵魂的马车,

是多么节俭朴素。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趣味语文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