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文言文解析

文言文全解:《河中石兽》知识归纳与梳理

作者/飞雪  日期/2020-06-29  浏览/5420


《河中石兽》知识归纳与梳理

(根据2020年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河中石兽》补充修订)

一、 文学常识

1.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2. 作者纪昀(jǐ yún),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今属河北),学者文学家

二、 文言词语

(一) 常规词语

【临】靠近。 【河干(gān)】河岸。干,水边。 【山门】佛寺的外门。【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阅】经过,经历。【岁】年。【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划(船)。【曳(yè)】拖。【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这不是。是,这。【杮(fèi)】削下来的木片。 【岂】怎么。 【为(wéi)】被。【暴】突然;急,大。 【携】带。 【性】性质。 【湮(yān)】埋没。 【沿】顺着。 【颠】颠倒,错乱。【服】信服。 【确论】正确的言论。 【凡】凡是,大凡。 【盖】因为,由于。【激】撞击。 【啮(niè)】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倒掷】倾倒。 【如是】照这样。如,依照。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溯,逆流而上。 【固】固然。【如其言】依照他的说法。如,依照。【果】果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这样。则,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二) 一词多义

【以为】①凭借……做(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认为(例句:以为顺流下矣)

【为】(1)wéi:①(例句:可以为师矣) ②认为(例句:众服为确论)③成为(例句: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wèi:(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

【反】①反省(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②反而(例句:遂反溯流逆上矣)

【重】(1)chóng:重新(例句:僧募金重修)

(2)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例句:乃石性坚重)

(三) 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是非】古义:这不是。(是:这;非:不是。)今义:对错。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四) 词类活用

【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三、 文言句式

1. 被动句

岂能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

3. 省略句

果得于数里外

(即“果得于数里外”,省略了代词“”)

四、 总体把握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大家: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 内容结构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到。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判断。

【示意图】

庙僧:石→水中

          水→下流

讲学家:石、沙→地中

老河兵:石、沙、水→上流 (果)

六、 问题探究

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应“求之于上流”,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3.“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有什么作用?

在叙事的基础上,点明寓意,揭示中心。

4.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5.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却不切实际。——主观臆断。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种主观因素。——实事求是。

6.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的下游寻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寻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 ”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8.本文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遇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遵循事物的规律)

③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④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⑤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9.《河中石兽》一文中的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你的看法呢?

我认为老河兵的说法过于绝对。文章结尾说“不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而老河兵”的“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就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如果石头很小而水流很急,石头就会被水流冲到下游。或者石头重到一定的程度,沉入水中便埋入地下不也有可能的吗?比如山西永济普精度的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经过了近千年,仍在原地埋着。又或者河床不是泥沙而是石头……所以,做任何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七、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文言文解析:《虽有嘉肴》知识点归纳
  • 下一篇:文言文全解:《<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归纳(修正版)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归纳与梳理(2022版)《<世说新语>两则》知识归纳与梳理(2022版)

    《出师表》知识归纳与梳理《出师表》知识归纳与梳理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