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文言文解析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及答案汇编(2016-2021)

作者/雪中飞  日期/2021-12-07  浏览/1278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21年哈尔滨市中考题)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小题。(9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来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加:( ) (2)测:( )

  9.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0. 为什么说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3分)

  【答案】

  8.①虚夸,夸大。 ②推测,估计

  9.①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0.因为鲁庄公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亲自参与打仗,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所以说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20年中考·北京卷)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6-28题。(共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曹刿请 多识广 义勇为 各抒己

  B。小未孚 言而有 杳无音 手拈来

  C。公与之 风破浪 虚而入 兴而来

  D。遂逐齐未捷 百万雄 仁义之

  27.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28.“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④[矫]假托,④[犒]犒劳。③[宾]以客礼对待。⑤[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6.D

  27.【甲】

  28.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20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墓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5.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以 郎 应 募 与 甘 父 俱 出 陇 西 使 月 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焉     ②小大之

  ③匈奴之     ④骞与胡妻及甘父俱归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 蛮夷爱

  B。必以 宽大

  C。何其头为饮器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募能使

  9.【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6.①参与;②指诉讼事件;③俘获;④逃跑。

  7.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8.D

  9.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请战)。张骞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20年中考·重庆A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焉___________

  (2)小大之___________

  (3)神弗也___________

  (4)望其旗___________

  10. 用现代仅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项是( )

  A。 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 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 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 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12. 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答案】

  9. (1)参与 (2)诉讼事件 (3)赐福,保佑 (4)倒下

  10. (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2)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1. A

  12. 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曹刿论战》《唐宋八大家·决雍蔽》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题)

  二、阅读(满分6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责,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①。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

  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②。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决雍蔽》)

  【注释】①胥( xu)吏:官府中的衙差小吏。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又何焉 遂与外人隔(《桃花源记》)

  B。肉食者 先帝不以臣卑(《出师表》)

  C。今也不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D。非金钱无行之 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

  11.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3分)

  12.甲、乙两文中,统治阶级对待百姓诉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9. B【解析】A间:参与/间离;B鄙:均为“目光短浅”的意思;C然:这样/……的样子;D以:来/认为。

  10.(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所以凡是先行贿赂的人。(他的)请求早上提出,晚上就能实现(解决)。

  1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2.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

  【乙文参考译文】

  这样就可以使天下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天子虽高贵,士民虽卑下,然而可以使他们相互爱护。忧惠能够共同承担,急难可以相互救援。现在却不是这样,天下有不幸的人要诉讼他的冤情,就像对天诉讼一样。有不得已的人要拜官来说明自己的诉求,就像拜见鬼神一样。公卿大臣不能探明详尽的情况,就把事情交给官府中的衙差小吏处理。所以凡是先行贿赂的人。(他的)请求早上提出,晚上就能实现(解决);空手而来的人,等一年也得不到解决。对于那些平常的事情,理所当然、毫无疑问该办的事情,没有不想法滞留的,采等着别人打通关系:全天下的一丝一毫的小事,没有金钱就没办法来办理。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题)

  (二)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徧”。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C。遂逐齐 又患无硕名人与游

  D。公问其而知新

  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塞忠谏之路也

  B。战请从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

  C。公与乘 何陋

  D。吾视辙乱 真不知马也

  B(A中“C ”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D(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写)

  16.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曹刿论战》《鲁恭为中牟令》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

  【古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又何焉 (2)阡陌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分)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2分)

  1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2分)

  【分析】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指诉讼事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又为什么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阡陌,田间小路。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字词: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句意:(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重点字词:闻,听说;疑,怀疑;使,派遣;视,查看,观察;阴,暗地里。句意: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其实就是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由甲文中“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由乙文中“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重德化,不任刑罚。

  【答案】

  (1)①参与②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二)古文阅读(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2 分)

  A。①又何焉 ②中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也 ②引凄异

  C。①战请从 ②俟其欣悦,又请焉

  D。①逐之 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A。参与/夹;B。这一类/连接;C。请/请教;D。所以。故选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2 分)

  A。①肉食者谋 ②莲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一成 ②君之力

  C。①战长勺 ②所患有甚死者

  D。①登轼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解析】A。代词/无意;B。凭借;C。在/比;D。承接/却,转折。故选B。

  13.用现代双悟写出下面甸子的意思。(4分)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不同的指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解析】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且是课本原句,几无技术含量,只要听老师话认真训练了,都轻而易举。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解析】B。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并不体现他的远大抱负。不是一回事。

  1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 分)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由文章内容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第6—9题。(1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惠未(通“遍”,遍及,普遍) B。小大之(指诉讼事件)

  C。一作气(击鼓) D。望其旗(萎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分人 以是人多书假余

  B。战长勺 皆以美徐公

  C。登轼望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D。吾视辙乱 安陵君许寡人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于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

  6.(3分)D(倒下)

  7.(3分)A(A介词,把/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比;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代词,指代他们/助词,加重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

  8.(3分)C(详略颠倒)

  9.(4分)(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仗。(关键词“可以”1分,句意通顺1分)

  (2)敌方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关键词“克”1

  分,句意通顺1分)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

  (一)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肉食者 (2)克,公问其故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 在分析鲁庄公形象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是一个“鄙人”。小红却说鲁庄公也有可取之处,如“齐师伐我。公将战”,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面对强敌他决定亲自统兵参战,勇于担当。老师肯定了小红。请从文中另找一例,对鲁庄公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1)鄙陋,指目光短浅  (2)已经(……之后)

  2.大大小小的指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说明:“虽”翻译成“虽然……但”或是“即使……也”都得分。“小大之狱”1分。“虽不能察”1分,“必以情”1分,句意连贯1分。)

  3.示例①:如“既克,公问其故。”一方面看出鲁庄公缺乏军事谋略、指挥才能,另一方面看出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示例②:“公将鼓之。”这一段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鲁庄公亲临战场,指挥作战,鼓舞士气,不畏牺牲。示例③:战于长勺时,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能及时和虚心地听取曹刿的建议和意见,用人不疑、虚心纳言。示例④:“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他以国君的身份接见乡人曹刿,并接受和采纳了曹刿的质疑和询问。能礼贤下士,(任贤任能,虚心纳言)。示例⑤:曹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一方面看出他缺乏远见卓识,以为据此可以战,另一方面也看出他施恩于民,关心百姓。(要点:举例1分,说明鲁庄公的“鄙”和“不鄙”各1分。)

《曹刿论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

  四、文言文阅读(完成8-11题,共14分)

  [甲]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奢:赵奢,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赵括之父。②约東:(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3.解释句中的加点词(每小题1分,共4分)

  (1)公将之( )(2)克,公问其故( )

  (3)天下莫能当( )(4)秦悉之(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每小题2分,共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10.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3分)

  成语:                   (1分)意思:                   

  11.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

  8.(1)击鼓进军(2)已经(3)认为(4)埋

  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2)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兵事,赵奢不能难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

  10.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11.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只抱书本知识,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曹刿论战》《贞观政要》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14 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贞观政要》(节选)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①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 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②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注】①物:众人,此处指百姓。②斯须:片刻。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①又何焉( ) ②神弗也( )

  ③彼竭我( ) ④令腹饱(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可一战 不物喜 B。登轼望之 游人去禽鸟乐也

  C。公将鼓 当思在心 D。惧有伏置土石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 分)

  林 深 则 鸟 栖 水 广 则 鱼 游 仁 义 积 则 物 自 归 之

  10.结合《<贞观政要>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谈谈对“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的理解。(2 分)

  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选自《孟子》)

  材料二: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

  (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

  【答案】

  (三)

  6. ①参与 ②赐福,保佑 ③充满 ④经常

  7. C

  8. 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②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

  9.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10.施惠于民,是为人君者首要考虑的事情,只有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国家的福利,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戴和支持,也就是得民心;共产党现在所做的事就是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获得民众的支持。反之,如果君主和政府只顾自己享受和逐利,不顾民众死活,那么民众就不会支持它。

《曹刿论战》《臣轨》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

  三、阅读理解(58分)

  (一)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2题。(请用0.5m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 ②办:置备。③事:侍奉。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又何焉 ( ) ⑵必以 ( )

  ⑶将不言 ( ) ⑷所者,死也 ( )

  21.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⑵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22.根据选文内容,问答下列问题。(2分)

  ⑴[甲]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1分)

  ⑵[乙]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答案:

  20.⑴参与 ⑵守信,诚实,说真话 ⑶疲倦  ⑷厌恶)

  21.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⑵古时善于带兵的将领,必定身先士卒。

  22.⑴ 取信于民  ⑵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

  【参考译文】

  古时善于带兵的将领,必定身先士卒。天热不张开伞盖遮阳,天冷不盖厚被御寒。军队没到有井的地方,将领不先说自己口渴。军队没布置好幕帐,将领不先说自己疲倦欲睡。当与麾下士兵一起奋战时,必定站在飞箭与乱石之间,这么做的目的是与士兵同甘共苦。人都是喜欢生存厌恶死亡的。乱石飞箭像雨一样密集,闪亮的刀剑交相挥舞,在这样的情境下,士兵争先恐后与敌人厮杀,并不是将死亡看成一件随便的事、将受伤看成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将领把士兵看成自己的孩子,士兵就把将领看成自己的父亲。将领把士兵看成自己的弟弟,士兵就把将领看成自己的哥哥。有一句老话说的好,不要与父子兄弟之军战斗。因为他们相亲相爱、上下一条心。古代的将领最为可贵的是能得到士兵的心,用真感情来亲近士兵,如此就是树木石头也会被感动的。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广西梧州市中考)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神弗也 福:福气

  B。小信未 孚:使信服

  C。虽不能 察:明察

  D。夫大国,难也 测:揣测,估计

  【解析】福,(名词)形容词做动词“保佑”。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何伤先帝之明

  B。再衰,三而竭 广起,夺杀尉

  C。公将鼓 陈胜佐

  D。公问故 安陵君许寡人

  【解析】两个而,都表承接关系。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解析】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分析不正确。

  15.把上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

  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 ___________ (2)神弗也 ____________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5.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大之,虽不能察

  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6.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案】

  13.  (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赐福,保佑。

  14.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15. D

  16. 示例:我赞赏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13.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忠”“属”“可以”等字词的翻译。“忠之属也”判断句的翻译。“可以一战”省略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5. 试题分析:D项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战则请从”的“从”的古今义相同,都是“跟随”之意。

  16. 试题分析:写评论。首先要亮明观点,观点必须明确。说理要有深度。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此外,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内容一定要围绕“爱国”或“责任感”来展开。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指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牺牲玉帛 (2)肉食者 (3)门官焉 (4)公伤

  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2分)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5.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16.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12.答案: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歼:被杀死;股:大腿。

  13.答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4.答案:(1)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2)对方人多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5.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16.答案: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2分)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2分)

  【附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采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死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三峡》《小石潭记》《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7—12 题。(14 分)

  [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三]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 分)

  (1)空谷传,哀转久绝 (2)肉食者,未能远谋

  (3)折蛇行,明灭可见 (4)君问,非问臣之子也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则湍绿潭 可以调琴,阅金经

  B。 用之 迷,不复得路

  C。 战则从吏夜归

  D。 席地不容间也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3. 下面四个选项哪一项的“之”是代词,指人的?它指的是文中的哪个人?(2 分)

  A。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D。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4.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翻译时必须译出“午”的姓名。)

  5.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2 分)

  6. 你怎样评价文章中的祁黄羊?(2 分)

  三、文言文阅读(12 分)

  7.(2 分)

  (1)回声 (2)目光短浅

  (3)像北斗星 (4)可以

  9.(2 分)D 解狐

  10.(4 分)

  (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11.(2 分)记叙 描写

  12.(2 分)

  祁黄羊唯才是举的品质(或精神)值得赞扬。(或祁黄羊举贤没有私心。)

《曹刿论战》《挺经》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ying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6.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公将之(_____)

  ②彼竭我(_____)

  ③初气过锐(_____)

  ④渐就衰竭之(_____)

  7. 翻译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8. 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 【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 【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 【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9. 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答案】6. ①驱车(追赶)  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③都   ④原因,缘故

  7. 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8. B

  9. 【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解析】甲文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乙文选自:《挺经》 作者:曾国藩 年代:清

  甲文译文: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文译文: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6.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7.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靡:倒下。气:士气。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8.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不正确,战争开始后,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不计较两人身份的差异,体现出鲁庄公礼贤下士。在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战争的有关问题,体现出他善于思考、不耻下问的特点。在长勺战争中,鲁庄公任用之前并不出名的曹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体现出鲁庄公的知人善任。由此可知他的身上也有可取之处。

  9.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曹刿论战》《魏文候与虞人期猎》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新疆中考题)

  阅读下面[甲文][乙文]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文]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人见 ( ) (2)小惠未,民弗从也 ( )

  (3)牺牲玉帛,弗敢也( )(4)小信未孚,神弗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公将战,曹刿请见。

  ⑵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乙文]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B。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C。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D。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14.选文中魏文候是个 的人。(2分)

  【答案】

  11.⑴于是、就⑵通“遍”遍及、普遍⑶虚报⑷赐福、保佑

  12.⑴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接见。⑵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13.B

  14.守信或诚实等。

《曹刿论战》《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安徽省中考题)

  【三】 (15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又何焉 间: (2)小惠未 徧:

  (3)必以 信: (4)必以情断 之:

  (5)智虽弗 及: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7.【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2分)

  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4分)

  【答案】

  [三](15分)

  15.(5分)(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诉讼事件 (5)够,达到(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对话(语言);对比(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曹刿论战》《出师表》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5年广西河池市中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大之(指诉讼事件) B。贤臣,远小人(亲近)

  C。又何焉(参与) D。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恶劣)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一战 咨臣当世之事 B。肉食者谋 则汉室

  C。躬耕南阳 受任败军之际 D。乡人曰 望旗靡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4.【甲】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依据是什么?【乙】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什么建议?请分别用选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甲】文依据:                           【乙】文依据:                            

  15.请你选择“曹刿”或者“诸葛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2分)

  【答案】

  11.(2分)D 【解析】D项中的“卑鄙”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义中的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2.(2分)C 【解析】A项中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把、拿”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之”做代词,代指“这件事”,第二个“之”做助词,译为“的”;C项中两个“于”都做介词,译为“在”;D项中第一个“其”做代词,代指“曹刿”,第二个“其”也做代词,代指“齐军”。2·1·c·n·j·y

  13.(4分)(1)身居高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作长远打算。

  (2)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哀叹、惋惜、痛心、遗憾的。

  14.(2分)忠之属也 亲贤臣,远小人

  15.(2分)曹刿:足智多谋、沉稳持重,有政治远见和军事韬略。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尽瘁国事,忠心辅政,任人唯贤,清正廉明的人。

《曹刿论战》《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四川省遂宁市2017年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甲、乙选文,完成21—24题。(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

  【注释】

  ①飙:暴风,这里是“迅速”的意思。 ②盬(ɡū):吸、饮。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小惠未 ▲ ⑵小大之

  ⑶蜘蛛引丝上 ▲ ⑷ 昂首欲吞蜘蛛,而稍不及 ▲

  2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甲】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详略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的略写。这对刻画曹刿的形象和突出中心起到很大作用。

  B。 “蛇意稍倦”和“目似暝,意暇甚”两句中“意”的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C。 【甲】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D。 【乙】文中主要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蜘蛛斗蛇的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

  2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进行阐述。(3分)

  ▲

  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答案】

  (三) (14分)

  21.(4分,每小题各1分) ⑴徧,通“遍”,遍及、普遍(答出通假0.5分,意思0.5分)。⑵狱,指诉讼事件。 ⑶疾,快。⑷势,情势。

  22.C(3分)(《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3.(4分) ⑴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译出“肉食者”和“间”,各0.5分。语意正确、语句通畅1分。)⑵ 蜘蛛仍然返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译出“还”和“如是”各0.5分。语意正确、语句通畅1分。)

  24.(3分)答案:甲文中曹刿待齐人三鼓后抓住战机出奇制胜;乙文中蜘蛛待蛇稍倦时,乘其不备,奋力跳下,抓住蛇头拼死不动,至蛇死亡。两文都告诉我们弱者如果抓住机会,也可以战胜强大者。(只回答出道理得1.5分,结合选文内容回答得3分。)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辽宁省大连市2017年中考题)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入见

  (2)民弗

  (3)忠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8.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2分)

  【答案】

  (一)(7分)

  6.(3分)(1)于是、就 (2)顺从、听从 (3)类

  7.(2分)大大小小的指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狱”“以”译对1分,大意对1分)

  8.(2分)(1)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2)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答出其一即可)

《曹刿论战》《周武王克殷》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

  (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

  (3)夙夜筹谋:

  (4)楚使请城

  (5)乃自刎以死国

  【答案】(1)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2)大败。(3)日夜。(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5)为国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后三题是课外内容。“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l

  (1)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答案】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中“竭、盈、克”;2句中“使、若、何为”都是得分点。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2分)

  【答案】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答案】A

  【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考点定位】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曹刿论战》《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7年庆阳市中考题)

  9.(12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肉食者

  ②小惠未

  ③再之,必走

  ④势如雷不及掩耳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是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亁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曺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后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坆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曺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鼔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皷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曺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的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后列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具体统计。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

  ②句意: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遍”,遍及、普遍。

  ③句意: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鼓:击鼓进军。

  ④句意:攻打的速度如同急雷来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疾:快,急速。

  (2)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狱:指诉讼事件;虽:即使;情:按实情。句意:大大小小的指诉讼事件,即使不能 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3)本题考查文中句子含义的理解与筛选。在理解全篇大意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能体现这一方针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任选一句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文段的比较阅读。解答时要注意审清题意,是对两文详略的安排进行比较,不要弄错方向。

  通过通读全文,会发现【甲】文详写的是曺刿在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而【乙】文没有“论战”的内容,只是对战争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

  答案:

  (1)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通“遍”,遍及、普遍。

  ③击鼓进军。

  ④快,急速。

  (2)大大小小的指诉讼事件,即使不能 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

  (4)【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1分)略写战争过程;(1分)【乙】文详写战争过程。

《曹刿论战》《夷陵之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题)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命令。

  7. 请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吴将皆欲迎击之。

  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⑴公将之。( )⑵彼竭我( )

  ⑶犹难尽( )⑷诸将曰( )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⑵夫战,勇气也。

  ⑶其诸要害已固守。

  10.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4分)

  11.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案】

  7.吴将/皆欲迎击之。8.⑴击鼓、击鼓进军⑵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⑶战胜、攻克⑷一起、都。9.⑴(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退败的情况。⑵打仗,是靠勇气的。⑶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10. 示例:⑴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⑵后文学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远谋”。11. 避其锋芒(消磨的方锐气);及时出击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6年天水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敢 加 也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 ) (2)小未孚( )

  (3)公将之( ) (4)而衰(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8.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2分)

  1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5.(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16.(1)“徧”通“遍”,普及的意思;(2)取得信任;(3)击鼓;(4)第二次。

  17.(1)我看到他们车辙混乱,战旗倒掉,因此去追赶他们。

  (2)这是尽了忠于职分的事,可以凭借这打一仗。

  18.战前和战后;战争过程。

  19.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表明他体贴下属。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7年重庆市A卷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何焉   ②小惠未    ③小大之   ④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参与 ②通“遍”,遍及、普遍 ③指诉讼事件 ④战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3)D

  (4)DA

  【分析】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指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

  ③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指诉讼事件;狱:古今异义词,指诉讼事件。

  ④句意为: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克:战胜。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句意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第二句话,注意“鼓”,词类活用,击鼓;“再”,第二次;“竭”,枯竭。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阅读全文内容可知,D项不正确,在曹刿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探究结果,分析原因即可。课文中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

  综上所述,答案为:

  (1)①参与;②通“遍”,遍及、普遍;③指诉讼事件;④战胜。

  (2)①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D

  (4)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曹刿论战》中考题(2016年湖南省娄底卷)

  (一)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答案:B(解析:“长堤”是一个词,不应分开)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大之(指诉讼事件) B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代词、那件事 ) D可一战(介词,凭借)

  答案:C(解析:“公将鼓之”的“之”字不解释为代词,那件事,而应是音节助词,不译)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 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 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答案:A(解析:应是详写战前,略写战中,战后。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3.用现代汉语写 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答案: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答案:“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4.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

  答案:“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肉食者和曹刿的不同表现来做答)

《曹刿论战》中考题(2016年海南卷)

  Ⅱ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 11~14题。(12分)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又何(j i ān)焉 B。 牺牲玉(bó)

  C。 下视其(zhé) D。 望其旗(mǐ )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小大之 ( ) ⑵遂齐师( )

  ⑶公问其 ( ) ⑷夫大国,难也(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

  1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答:

  【答案】

  Ⅱ《曹刿论战》(12分) 11.(2分)A 12.(4分)⑴指诉讼事件 ⑵追赶(追击) ⑶原因(缘故) ⑷推测(估计)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13.(4分)

  答案示例: 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给分点:肉食者 鄙)

  ⑵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给分点:竭 盈)评分标准:每题2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1分,表意通顺准确给1分。14.(2分)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评分标准: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比较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6年襄阳市中考题)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0 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 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③,惟德繄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②据:保佑。③易物:改变祭品。 ④繄(yì):句中语气词。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⑥若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⑦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 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⑩腊:岁终祭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①乡人曰 其: ②德是依 惟: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弗敢专也,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据我

  B。 皇天无亲,德是辅 斯是陋室,吾德馨

  C。 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遂袭虞,灭

  D。 可一战 宫之奇其族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2 分)

  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

  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 分)

  答:

  【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12. ①他的。②只。(各1分,共2分) 13.D (2分)

  14. 大大小小的指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狱”“虽” “察” “情”必须译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吾亨祀丰洁,神必据我。(每空1分,共2分)16. “徳”(或:“明徳”“仁德” “重德” “重视仁德”等)(1分),是从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看出来的(1分)。(共2分)

《曹刿论战》中考题(2016年雅安市)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7 分)

  十年春,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2 分)

  A。肉食者之 陛下亦宜自

  B。肉食者鄙,未能谋 不蔓不枝, 香益清

  C。:“何以战?”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D。一鼓气 若有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入见 问今是何世, 不知有汉

  B。可一战 域民不封疆之界

  C。战长勺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我也。

  D。登轼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译文:

  【答案】

  22. ( 2 分)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23. ( 2 分)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24. ( 3 分)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 1分) 我不敢独自享用, ( 1分)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分)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2013年泰安市中考题)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

  五、[8分]22.D 23.A 24.D 25.B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及答案汇编
  • 下一篇:《送东阳马生序》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归纳与梳理(2022版)《<世说新语>两则》知识归纳与梳理(2022版)

    《出师表》知识归纳与梳理《出师表》知识归纳与梳理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