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后辈胜过前辈。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道理:人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改变自己,提高自身。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译文:不登上高高的山顶,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靠近深深的溪涧,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
道理: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实情况,强调了实践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译文: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
道理: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蓬草生长的丛麻当中,不须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里面就同黑泥。
道理:环境对人有极大的的影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
道理:说明积少成多,做事情要从点滴做起。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变化。
●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道理:说明凡是都要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成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雕刻一下就放掉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道理:成功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