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认为,对于人们通常观念中的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90后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说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心理学专家们表示,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21世纪初的时代的代表。
西南交通大学校园BBS管理员“七绝”认为:“新生在开学前就能通过网络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等进行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不过他们确实很厉害,像我以前根本就没想到过这点。”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张扬个性是“90后”大学生的性格“标签”,当然,他们也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大家都在讨论我们,也在关注我们能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能做一些什么事情。但我们毕竟阅历有限,有时候一些看法可能会显得比较幼稚,但这些想法可以逐步完善,这总比什么都不想要强吧。”“90后”准大学生熊丽表示,如果说他们这代人和“70后”、“80后”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更愿意去尝试新事物,“我们这代人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思想富于变化,敢闯敢拼。”新浪高三博客圈的“魂梦”表示:父母应该对我们“90后”放手和信任,这样“90后”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她在博客中写道:“中国有句老话:‘在父母的眼中,99岁的人还是自己的孩子。’但这句话一定要隐藏在心底。信任孩子能自己考虑其他事,从洗衣做饭到上课考试。”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相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有适合个人的爱好。
谭平认为,“90后”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接触到更多地包括负面的信息。但他们现在还是社会的配角,还只是被熏陶者,所以在大学校园这份纯净的土壤中,他们会改变一些。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认为,“90后”过份追求一种肤浅的休闲文化,所以他们的一些行为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比较颓废。“但大学会使他们成熟,让他们在大学环境中被熏陶,相信他们会回归到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中来。”
有人曾说“90后”“脆弱”、“在宠爱和呵护中长大”,通过调查发现,“90后”乐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善于调适自我,总体上健康而阳光。
90后大学生与他人: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
调查表明,当问及90后大学生新生临时召集人需要为其他同学服务,并且需要提前一天报到,是否愿意担任新生召集人时,四分之一(25.5%)的学生明确表示拒绝,近七成的学生(67%)表示“没考虑好”,表示愿意的仅6.5%的学生。
数据结果似乎印证了人们对“90后”学生专注于自我的评价。但调研者认为,之所以这么多学生明确拒绝或不置可否,可能与他们并不熟悉校园环境,不了解工作项目有关。因为在调研者同步进行的20个个案电话采访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真羡慕电视中看到的志愿者,在大学里,90后大学生表明想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90后”并非像大众印象中的一味追求自我,他们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和认同的内在需要,他们喜欢有一定未来感、新鲜感乃至刺激性的事物。
90后大学生与学校:憧憬校园生活,期待发展突破
大学期间,创新创业进入“90后”视野。调查中有10.5%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一个社团,同时有5.5%的学生希望能创办一个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风尚和不少大学生的现实选择。调研发现,这些“90后”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着期待,并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怀揣参与创新创业的想法,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90后”大学生憧憬校园生活、乐于展示自我、期待发展突破。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