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课堂实录

《就英法联军远侵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作者/张亚琴  日期/2017-01-01  浏览/511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侵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及反思
授课班级 西北师大二附中八四班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8日

 一、分享预习,导入课文学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侵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大家预习过课文了吧!谁来说一下你们是怎么预习的?预习做了哪些事情?

生1:做了批注。

师:直接拿着书就做批注吗?

生1:不是,是读完课文后,参考资料书做的批注。

师:她参考了辅导书,然后把重要的内容摘录下来批注到书上去。这个预习做得非常好,还有同学做了其他预习吗?难道没有参考书咱们就不会预习了?

生2:多读课文,然后把生字词标出来。

师:读课文,标生词。其他同学是这样做的吗?还有其他的工作吗?

生齐答是。

生3:还标了段落,标出了不认识的生字词的读音。

师:我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读了课文,查了生字词,标了段落,还有些同学参考了参考资料上面的重要内容,这就是预习,我们语文学习一定要学会预习!这样,对于课文老师不讲你也会有一定的理解的。这样有自己的理解在先,然后经过老师的讲解,你的课文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借班上课,并且是上课时才见到学生,所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一是检测学生预习没有,二是放松学生心里,把学生迅速收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解读题目,理解作者情感

师:经过预习,大家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我们来看标题,(学生读标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一封信,信有什么特征?信是干嘛用的?现在虽然我们不写信了,但是大家要发短信呀!发短信和信一样,都是两个人要进行“沟通”。那么本文是谁和谁沟通呢?

生:雨果和巴特勒上尉。(师板书)

师:既然是沟通,肯定要有同一个话题,是哪个话题?

生:远征中国。

师:谁远征中国?

生: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师:他们沟通对这件事的看法,对不对,那么他们的看法一致吗?

生:不一致。

师:为什么说不一致呢?我们先来看,标题是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可以看出是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先写信对吧!那么巴特勒上尉给雨果的信中,他对“英法联军远侵中国”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咱们从文章中找依据。

生4:他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师:非常棒!其他同学赶紧画一下标出来,还有其他词语吗?

生5:光荣的。

师:光荣的!他觉得英法联军远侵中国是一场“光荣”的战争。文中还有一句,“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把“胜利”也圈出来。【板书:胜利,光荣】对于英法联军远侵中国这场战争,巴特勒上尉觉得是胜利的,是光荣的。他想征求雨果的看法,那么他想要雨果怎么样呢?

生:给予赞誉。

师:把赞誉画出来。什么叫“赞誉”?大家查了吗?没查的话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如果手头没有工具,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推测它的词语意思。“赞”组词

生:赞美。

师:“誉”呢?

生:荣誉。

师:赞誉呢?

生:赞美荣誉。

师:就是指夸奖夸耀赞美这件事情,给他以荣誉。那么雨果对这件事情,给了他“赞誉”吗?

生:没有!

生6:在后面文章写到“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可以看出来他是反对这次战争的。

【从题目入手进入文本,从文中找依据把握作者情感,然后明白写信双方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态度,这个设计自我感觉是非常巧妙的。这样进入课文,也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有更深一步的思考。】

三、分析语言,明确文章写作方法

师:他不但没有赞誉,并且是抗议的,反对的。【板书】好奇怪哦,这是作者直接来说自己态度的,那么从文章其他部分你还能感受到雨果的这种“抗议”,这种“反对”的情绪吗?大家知道从文章哪几段中找吗?

生7:第9自然段。(读)“偷窃”和“窃贼”

师: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和“贬义”,这两次属于——贬义词。并且这两个字的含义非常不好,就是小偷,被人们所鄙夷。还有其他段落吗?

生8:还有第6段。“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还自称是“文明人”,却干出了这种“野蛮”的事情。

师:有没有注意到她抓住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文明”,一个是“野蛮”,这两个反义词。“英法联军远侵中国”应该是“野蛮” 的事情,文中却称他们是“文明人”,这种手法我们以前接触过没有?叫什么?

生:反语。讽刺。

师“讽刺”是它的作用。这种手法的名字叫“反语”。什么叫“反语”?——就是说反话。那么这一段它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生:欧洲人是野蛮人。

师:谴责欧洲人是野蛮人。在这篇文章中,雨果“反语”的使用是一种非常多的语言现象,你还发现有吗?咱们散读第五段,看看还发现哪些反语,标出来分析下。

生9:彻底,更漂亮,: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师:彻底,文中是怎么说的?“更彻底”好还是“彻底”好?

生10:有比较,更彻底的程度深刻。

师:他的语感非常强,语义把握能力非常高!那么我们看刚才那个同学还抓住了一个“荡然无存”,这是反语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也没有了!

师:是反语吗?——不是的。后面的“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是反语形式。

生1:1:胜利者,把两个强盗比作了胜利者。

师:在雨果的眼里他们不能被称作是“胜利者”,却依然使用这个词语,所以是反语。

生12:“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手挽手,笑嘻嘻是反语。

师:为什么是反语?

生12:描绘出强盗得手后的罪恶的样子。

师:描绘出强盗得手后的罪恶的面孔,或者说丑陋的状态。非常好,大家赶紧批注下来,我们要学会学习同学的优秀思维。

师:这两个词语是“反语”吗?描绘出——

生:不是!

师:我们能够直接看出强盗的丑态,所以不是反语。反语就是咱们刚才说的故意用词语本来意思相反的意思的词语,如果是一个人笑嘻嘻进来了,用反语应该怎么说?

生:哭丧着脸

师:对,哭丧着脸。你笑着别人却说你哭丧着脸干吗,大家立马就知道是反语。这里的“笑嘻嘻”只是说明他们的丑态的,所以不能说是反语。好的,大家对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那么如果作者不用“反语”来说,他会怎么说?换换这些词语和原文比较一下,哪个语气更强烈些?

生:反语。

师:是,反语语气更强烈些。其实咱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些情况,比如早读七点上课你八点才到,有时老师会说——

生:你来得真早呀!

师:反语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以后再生活中、作文中是可以用到这种技巧的。请大家高声读读这一段,读出味道来。

学生读课文。

师:我发现大家在读这一遍时候和前边读的感觉不一样,大家在读到反语的时候重读,你们为什么这么处理?

生:强调,讽刺。

师:强调什么语气?表达什么感情?

生13:愤怒的感情。

【板书:反语的作用:讽刺,愤怒】

师:除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之外,文中还有一些词句是可以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愤怒之情的。称呼是什么?

生:强盗

师:朗读课文“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什么叫做“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似乎”圈一下,什么意思?好像。那么这句是什么意思呢?去掉后读一读,意思一样吗?同桌两个商量下。

生14:讽刺,委婉的语气。

师:也是讽刺。如果不委婉会怎么说?

生14:去掉“似乎”。 表达更直接了!

师:“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加上“似乎”后意思是什么?得胜之后可以不可以动手行窃?再读,加上去掉比较一下意思。

师: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 “得胜之后不可以动手行窃”,但他用了“似乎可以动手行窃”,加上“似乎”,揣摩的是强盗的心理,强盗明明知道不可以行窃,但却依然自我心理安慰。咱们语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语文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可以关注下。初一郑振铎的《猫》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回去可以分析下

师:我们接着学习。刚才大家回答问题时候提到“巴特农神庙”,大家对巴特农神庙有所了解吗?

生15:是古希腊雅典娜女神的神庙,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它是现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腊时代建筑物。

师:他查阅的资料非常完整。是希腊最著名的一个艺术水平最高的宫殿。它是为了歌颂雅典娜战胜波斯侵略者而建的。但它的结果你们知道吗?被谁毁了?

生:额尔金。

师:我们看这段文字“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一个“还”字,什么意思?

生16:他的儿子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师:两大艺术奇迹同样毁在一个家族手里,一个“还”,表达出作者的愤怒之情。我没看下句“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不能不”什么现象?圈出来。前面有这些语言垫底,后面的反语表达就更有基础了!我们语文学习一定要学会咬文嚼字的。

【反语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种语言现象较为简单,但是学生在理解时候确实囫囵吞枣,相关的不相关的划拉一气都归在“反语”中,所以本环节讲了反语这种表现形式,更和他们一起分辨这种语言现象,将他们理解力的“伪反语”剔除出去。后面的分析语言重点在于文章用词,尤其是“虚词”的使用分析上,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作者言语表达形式,以养成语感。这是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所不具备的,所以用时颇多。】

四、品析段落,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雨果的思想感情,他在讽刺侵略者。那么一封信沟通时候我们把事情说明白就可以了!巴特勒上尉问雨果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雨果说我很愤怒,我反对这件事情就行了,可他为什么前边还要写个第三段呢?第三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17:介绍了圆明园的豪华,后面写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是不对的。

生18:写出了圆明园的传奇,为后面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恶做铺垫。

师:这两个同学发言内容基本一样,但后面同学发言的用词更准确些。有一种文学现象叫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打破给人看。本文虽然不是悲剧,但和这类手法类似,圆明园写得越美,被摧毁后人们就越愤怒。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圆明园的。圆明园怎么美,怎么好。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传奇”,非常好,雨果给他的定义是——“奇迹”,什么叫做奇迹?你能想象出来吗?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作者开始时先将圆明园与欧洲文明进行对比,欧洲文明是“理想”,东方文明是“幻想”。“理想”和“幻想”的差别在哪里?你有“理想”没?有什么理想?

生19:期中考试考到班级10名

师:每个人心中对未来的期望,可以实现的,能够看到的,就叫做“理想”,那“幻想”的?想象不到的,和“空想”类似的,没有依据的,没有目标的。哪个艺术更高些?所以雨果在评价圆明园的时候,还有一个名词在评价我们的民族——“超人的民族”。和“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如果”圈一下,幻想能有典范不能?这艺术想象不到,无法想象。下面我们就来读作者的具体描述,请大家读出这种幻想,读出这种无法想象,读出这种独一无二的感觉来。

学生读内容

师:你们读的时候读出那种感觉了吗?读的时候心理有那种感觉吗?好像没有。大家有一个毛病,就是读得太快了!下面我们慢慢的读。这是一个长长的句子,描绘出圆明园的美妙。我们一定要慢慢的品,用声音来体会这种美。

学生读长句。

师:那就是这座名园,光彩夺目,奇珍异宝,眼花缭乱,如此美如此美的圆明园却被毁了!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呀!大家读到这里的时候,雨果为什么要反讽,为什么要反语,为什么要讽刺,他的愤怒你能感受到吗?好,我们再来读第5段,读出作者的愤慨来!

学生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再慢些会更棒!下去大家再练习练习。大家预习过了,大家查了雨果的资料了吗?哪国的?他的信是写给哪个国家的?

生:法,写给英法联军的。

师:同样是法国人,同样是一体的,但是他俩对同一事件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要得罪权贵的呀!我们看第一段,“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用法国人的话来说,雨果是不是法国的叛徒呢?用文中语言找找。如果不是叛徒,他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说的?

生20:人民的立场。第7段最后一句。

师:站在法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的立场上?第3段后面也有。“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笔下的冉阿让,敲钟人伽西莫多都是社会底层人民。雨果是人民的代言人,他的笔下有穷人,有弱者,有妇女,有儿童,有悲惨受难者,但雨果都是他们的维护者。所以雨果有一句名言大家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人心就是雨果关注的,导语里有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因为有“人道主义”精神做底色,所以雨果在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才和英法政府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也正因为此,他获得世界人们的赞赏。2010年10月16日,圆明园罹劫150周年,雨果半身雕像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揭幕。雕像底座雕刻英法文这封信。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到北京去,圆明园遗址一定要看看。人道主义精神、人心、人类在这一刻是平等的。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思想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有更深刻的感觉!

【这个环节显得较为仓促,尤其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候,想把自己发现的语言现象全部教给学生,所以是拉着学生走,引着学生读。很无奈的事情,一节课时间只有那么多,重点在反语的品析上时候,这个环节内容势必要减免。如果放开让学生找学生说,学生肯定有话可说,但关注点绝对在修辞手法而不是言语品析,所以此时的拉一拉想来还是必要的。】

 

 

言语学习应是语文的重点内容

 

这是今秋兰州国培时候代表国培班和当地老师同课异构讲的一节课,课的内容是人家定的,大家都觉得挺难的一节课,我也没有讲过。但任务只要下达,势必是没有退却的机会的。所以硬着头皮就冲上一线。

第一节是西北师大二附中的教研组长上的,前面展示圆明园精美的幻灯片,后面有火烧圆明园的视频,中间内容极为粗糙。和他相比,我的课就朴素很多,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用“幻灯片”,而这,竟然震撼了一拨人。后面的评课环节,有很多老师说“没想到你竟然敢不用幻灯片上课”!听到这话,我很无语。我们的语文课什么时候成了幻灯片的衍生地了?语文和幻灯之间有什么共通点以至于必须来用呢?幻灯片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而不应该成为课堂必备部分。可惜这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很多活动组织者也是要求上课必须用……像我们市里的各类优质课比赛,甚至上次常规检查随堂听课领导也是要求,必须有多媒体辅助……

我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我认为语文课堂的必需品不是幻灯片,而是言语的品析学习!

在本课备课时条件及其艰苦,连课本都没有,所以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来看本文,他的言语形式真的非常巧妙,小到一个词语的使用,一个句子的形式,大到一篇内容情感的表达以及文中思维的流淌,任何一种言语形式拿出来都有可品的点,可讲的内容。本课时重点在讲反语,我们还可以重点讲“长短句”,“长短段”。就如作者在描绘圆明园之美的时候用了整整200个字: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这200个字好好读一读品一品,比喻,排比,夸张,描绘的那种质感,那种色彩,那种构架,真的只有“梦”才能表达其美。和它相比,后面段落里情感的直白表达,反差之大,学生通过朗读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我认为语文老师在教课文的时候,更需要关注的是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在言语品析中体会文章表达,理解作者情感,在这样的学习中把学生拉到语文天地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张岚:《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堂教学实录
  • 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镜头:美景只为闲人设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离骚》(图)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离骚》(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